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士为知己者死
3、意思是:我死后,你们须在我的墓旁种满梓树,等它们长大后就做成棺材,吴亡之后可用来埋葬吴国死难战士的英灵;再剜下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之上,我要在另一个世界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夫差死于勾践之手……
4、期期以为不可。
5、【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6、远水不救近火。
7、这是刘邦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事怎么办呢?”。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全知全能,越是会问,越是谦虚,才越能进步,只是现在很多人觉得“为之奈何”太丢人。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9、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10、【注释】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1、【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
12、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称帝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席间,他与群臣讨论得到天下的原因,认为自己会用人。谈到项羽的失败时,就说他不会用范增,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13、法之不行,自干贵戚。
1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15、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1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8、【注释】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诺:许诺,诺言。
19、于是,在死之前,伍子胥说了最后一句遗言,这句话可以说是春秋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就是: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20、俊雄二字就是指的豪迈出众的人,是英雄,非常适合男孩起名。
21、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22、第八句:为之奈何?
23、头会箕敛,以供军费。
24、彼可取而代也。
25、总之,伍子胥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他决定做人生中最后一次反抗。这就是所谓烈丈夫,哪怕一败涂地,也绝不向命运低头。
26、【注释】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2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8、第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9、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30、【译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31、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32、【注释】选择《史记魏世家》。思:思慕,怀念。乱:混乱,动乱。
3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34、第四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35、公元前199年,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召集群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刘邦拿起一杯酒,起身向太上皇刘太公祝酒,说道:当年您经常骂我,说我游手好闲,不愿意干活,不会有产业,不能和二哥刘仲相比。那么,如今我的产业与二哥刘仲谁多呢?
36、第三句: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37、《十二本纪·夏本纪》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38、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39、第六句: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40、《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
41、后来者居上。
42、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事到临头,伍子胥还是忍不住痛彻心扉,泪雨如狂:他半生落寞,半生飘零,半生志在报仇,半生忠于吴国;然而到最后,其实啥仇也没报成,啥好也没落上。
43、公元前203年,楚汉对峙时,项羽把刘太公放在砧板上,威胁刘邦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刘邦却说:我和你一同接受楚王的命令,就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要煮你老爸,就分我一碗汤吧。
44、民以食为天。
45、公元前200年,刘邦已经称帝,萧何负责建造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刘邦看过觉得觉得太奢华了,而天下才平定,所以动怒了。萧何一番解释,“假若不建得壮丽就无法显示天子之尊贵,并且可以不使得后世再行修建时超过前代。”刘邦听后很高兴。
46、【注释】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发布命令。行:做,行施。从:听从,顺从。
47、巧诈不如拙诚。
48、不知其人,视其友。
49、选自《史记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50、《韩非子》名言
51、【注释】选自《史记滑稽列传》。善:友好,和气。
52、累累若丧家之狗。
53、【赏析】这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回归到了善的境界,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54、【注释】选自《史记。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5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56、《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57、【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
5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话出自《史记。陈胜吴广列传》。说的是陈胜吴广被朝廷安排去北方戍边,队伍走到大泽乡的时候,天下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前行,耽搁数日。根据秦国法律,失期延误者斩,所以陈胜吴广密谋发动起义,反正“逃亦死,举大计亦死”,所以,杀死都尉,率军起义,反抗暴秦。
59、第五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60、【赏析】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躬,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61、公元前484年,伍子胥出使齐国刚回来,吴王夫差就送了一把宝剑给他,让他自杀。
62、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63、此句很好的描述了“耳聪目明”四个字,耳朵灵敏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眼睛可以观察到很细微的东西,是讲得高辛,一出生就会加自己的名字,拥有非凡的本领,取知远一名,就是希望孩子能纵揽全局,细心稳重,洞察细微。
64、第二句: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65、公元前204年,楚汉对峙时,项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口,他却用手捂着脚,对人说“贼射中我的脚趾”。一是为了稳定军心,二是不让项羽知道他受了重伤。
66、第七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6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68、【译文】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
69、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70、【赏析】齐威王喜欢使用隐语,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词来暗示的话语。一次淳于用隐语对他说:“国中有大鸟,止之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鸟是齐威王的自喻,用大鸟的一飞冲天,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充分表达了齐威王的远大抱负何理想,以后的史实也正面了齐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确。
71、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72、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73、单名一个稷,是稷谷的简称,为百谷之长,而社稷一词中的社为土神,稷就被奉为谷神,江山社稷,就是国家的象征。
74、《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75、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76、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77、【注释】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尽:完。良:好,优。
78、【注释】选自《史记。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
79、人处疾则贵医。
80、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
81、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82、【注释】选自《史记·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83、【注释】选自《史记。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得:得到,获得。
8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8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6、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87、【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88、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89、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90、【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