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三首词中,层层递进,表达对世事无常、流光易逝把人抛,自然经过四季依然璀璨,自己经过四季,只会越来越衰老,暗含了中唐时期的“物哀”情怀,“佛禅”心境。
4、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描写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5、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意思是太阳出来,把江边的花照得比火还红。
6、“能不忆江南?”是反问的修辞手法。
7、在这第一首词中,作者采用泛写的笔法,总体概括江南美景,全词简短五句,首句便奠定感情基调说“江南好”,这种好不是道听途说,而是亲身经历,故曰“风景旧曾谙”,来点明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8、诗词表达逻辑:层层递进,看似美好,却以遗憾结尾
9、《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10、一般上下阕第二句是要对偶对仗的。例对照词: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对照词:欧阳修《忆江南·江南蝶》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11、能不忆江南?
12、第一首:写景如画,画中有情,爱江南之情溢于言表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3、白居易《忆江南》创作背景
1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出时江边火红的花朵比喻成火焰,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比喻成蓝草,这两个比喻非常的形象,让人不用去都能联想到江南的春天。
15、”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16、非常感谢能回答此问题。《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全诗是,
17、《忆江南》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两次用到了“江南”一词。江南好,能不忆江南?除了两个“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两用“江”字,这是诗人有意的重复使用。反复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18、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9、第一首“江南好”中,诗人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来表达对景色奇幻的喜爱,可花会败,春会走,太阳会落下,事物兴盛的背后都会有衰落,表达对事物变化后的怜悯,对人生变化后的无奈。
20、忆江南最后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忆江南》一词中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第一首词中,作者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
3、白居易笔下的《忆江南》三首,采用比喻、对比、对偶、反问四种修辞手法描写对江南的怀念,身在洛阳,心在江南的白居易,回溯十多年前的往事,心中难免有美好的回忆,亦有淡淡的忧伤,这欢乐与忧伤穿越了时间、空间,揭示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人性美,每首词以“江南”开篇,又以“深情反问”作结,表达对美景的讴歌,对生命的慨叹,对祖国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4、作者:蔡小记
5、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7、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
8、其中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9、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一组,每首的第一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分别是“江南好”“江南忆”“江南忆”。“江南”重复出现三次,“江南忆”重复出现二次。每首都以“江南”开篇,强化了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江南忆”的重复出现,突出地表现了江南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对江南怀有深深的思念。
1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1、第三首“其次是吴宫”中,诗人有“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运用对偶的笔法对酒和舞细致描写,可见当地人民对白居易的欢迎,人民以歌舞酒肉来欢迎,而自己却因病回到洛阳,这对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无功不受禄”来说,白居易是愧疚的,他没有为苏州做贡献,渴望再次去苏州,回首自我,却发现已近古稀之年。
1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4、《忆江南》三首
15、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1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7、第二首中,白居易在第一句就直接表达了对杭州的最爱,杭州美景繁多,作者若想一一表述,怕是十首诗词都表达不完整,所以他选择了浙江潮和月中桂。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中写道:
18、作者白居易身处洛阳,却忆往昔峥嵘岁月,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对江南无限的深情,每一首都以反问结尾,可探出作者是捎带遗憾的。
19、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耕者”守株待兔来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守株待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0、尾句略显题眼中的“忆”来呼应首句的“旧曾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表达了身在北方的白居易,在看到北方的洛河并未像江南春水一般比碧绿,北方的鲜花还因春寒尚未开放,点滴之间流露出作者对南方苏杭的怀念——江南真的好啊!我能不怀念它吗?以反问的修辞结束第一首,却为后两首埋下铺垫,细细描写苏杭美景,来强化自己对江南美景的喜爱。
1、能不忆江南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能不忆江南?”其实却是最忆江南。反问这种修辞手法,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引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4、第二首:情中有景,动静结合,忆杭州之情一往情深
5、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6、第二首“最忆是杭州”中,诗人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运用动静结合的笔法表达对杭州的眷念,可山寺、桂子、郡亭、江潮都随着自然长长久久,不会变好,而自己会老,会死,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表达对宇宙无穷,人生有穷的哲理,折射自己的孤独、忧愁。
7、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8、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9、忆江南中运用了比喻句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10、守株待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1、作者:白居易
12、反问,是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13、第三首:解酒抒情,悲喜交加,壮志未酬之意绵延悠长
14、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15、能不忆江南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其实却是最忆江南。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引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16、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前面向我们描述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最后来一句反问,让人无法反驳,也更加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江南的喜之情。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8、忆江蓝对比修辞手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忆江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勾勒出属于江南的独特景色,表达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
20、比喻和反问。
1、《忆江南三首》是一组创作于唐代的组词,全组共有三首词,都描写了江南的美丽风景,第一首是总写作者对江南的回忆,利用江花、春水等意象,突出表现江南的风景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首主要描写杭州这一江南城市,通过描写山中桂子和钱塘大潮,来表现诗人对杭州的喜爱之情。第三首主要描写了苏州这一江南城市,描绘了苏州的风情绝美,表达出作者对苏州的思念之情。
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出时江边火红的花朵比喻成火焰,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比喻成蓝草,这两个比喻非常的形象,让人不用去都能联想到江南的春天。
3、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4、能不忆江南采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能不忆江南?”其实却是最忆江南。反问这种修辞手法,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在于加强语气,引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5、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6、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7、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8、《忆江南》古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修辞手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不忆江南?”这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一个反问让人无法反驳,这么美好的江南肯定让人喜爱。
9、这句话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词中常见诗人采取反问的修辞手法,白居易在这首《忆江南》中,问道:能不忆江南?
10、尾句用“何日更重游?”不仅是在反问自己,更是在对自然诘问,已是花甲古稀之年的老人,何时才能像往日一样,故地重游?
11、意思: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12、诗中的浙江潮和月中桂便是杭州最有代表意义的景物,《南部新书》中记载杭州灵隐寺多桂,每年中秋节,桂花子落,众人来拾;《杭州图经》中记载钱塘江的潮水蔚为壮观,每年中秋最为壮观。而作者白居易可以在灵隐寺和大家一样寻找桂花子,躺在亭子里便能看到钱塘江潮云涌壮丽。
13、《忆江南》运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14、出处:《忆江南·江南好》
15、这是一句比喻修辞,把思念江南的情感比作不可能不忆江南,表达了思念江南的强烈情感。江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令人难以忘怀,就像不可能不忆江南一样,把思念江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江南的美景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令人思念不已,就像不可能不忆江南一样,把思念江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