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2、小说和电影出品的年代不同,一个是黑暗笼罩的时代,一个是新中国万象更新的时代,每个时代反映的思想是不同的。我更喜欢电影版《阿Q正传》,因为从中能感受到温情和希望。
3、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
4、除此之外,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投射在“城里”这一环境中,使读者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投机革命的人、混水摸鱼的人、凶残恶毒的人、愚昧无聊的人。
5、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鲁迅《野草》
6、人物改变最大的是管土谷祠的老头儿。在小说中,作者一笔带过“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偏偏是这一句话,道出了老头儿对阿Q的不屑与轻蔑。而电影中老头儿一出场便是一个慈祥父亲形象,他留着大白胡子,时常温柔地劝导阿Q。
7、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夸张+讽刺
8、结尾处,电影中的旁白说了这么一段话:“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他的后代至今都没有断绝。”而小说中并没有。我想它是想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Q的子孙——也许在我们身上的某个角落,藏着些许阿Q精神。
9、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鲁迅《朝花夕拾》
10、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
11、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鲁迅《野草》
12、写尼姑庵独不写和尚庙,是对封建宗教文化的一刺。尼姑是当时中国女性的最终最“佳”归宿。尼姑是女性丧失社会竞争力的最后退缩。照应前文阿Q摸小尼姑的头,阿Q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由此可见一般。阿Q似乎有意无意去尼姑庵,如也想到“龙牌”当革一命,则这算是辛亥革命“有关乎改革”的一点影响了,然而这又是多么表面化不彻底的革命呀,而阿Q的“诧异”与“错愕”正反衬了假洋鬼子的投机。
13、阿Q应该三十多岁。
14、关于土谷祠的烛火明灭
15、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鲁迅《彷徨》
16、关于竹筷盘辫子
17、这一环境使得未庄人因循守旧、不理解革命,也使得阿Q“精神胜利”和欺软怕硬。
18、关于“太可恶、太可恨”
19、鲁迅,作为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性作家,在小说中毫无保留的对阿Q所处的那个“吃人”的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把一切人都描写成可怕的恶魔:赵秀才、假洋鬼子、吴妈,哪个不是在间接或直接地吞噬着阿Q的灵魂?读完以后我所感到的是内心无限的寒冷阴森。而在电影中却还尚存着一丝温情,像那么一缕阳光,透射如黑暗的时代,照耀着一片净土。
20、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朝花夕拾》
1、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2、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阿Q正传》里的环境描写多是社会环境描写。阿Q所生活的村庄叫未庄,是一个封闭、落后、封建、愚昧的江南村镇,是阿Q一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未庄人的生活场景的特点就是未庄这一环境的突出特点。
3、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鲁迅《伤逝》
4、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5、关于阿Q去静修庵革命
6、鼠目寸光,一本正经,
7、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8、“既不能改造世界,也不能适应世界,那么只有逃避世界了。”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结尾,表现了阿Q对自我价值的迷茫和对人生的绝望。
9、我也在写这篇的论文呵呵~^^
10、只见他嘴张得像箱子口那么大,一下子就愣住了,接着他就咽了两三口唾沫,好像是嗓子里发干似的。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意外的失败,使同学们一个个像霜打的树叶子,霎时无精打采地蔫了下来。
11、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12、……………………………………………………………………………………
13、“狗改不了吃屎。”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的“庙会”一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阿Q的无可救药的劣根性。
14、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作者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
15、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16、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17、总之,未庄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典型环境的写照。
18、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的圆。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么样的大使体统的事呵!
19、《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0、小说还写了未庄以外的场景,即“城里”。“城里”的描写,鲁迅先生是通过虚写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的。阿Q进城后,做了偷儿后,所见所闻的“革命”的是虚写;阿Q被杀前,看客围观,是实写。作为未庄之外的“大圈子”,它同样具有未庄的特点:麻木因循,具有看客心态。——要说区别只不过是做鱼时未庄人用葱末而城里人用“葱段”。
1、《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
2、细节,乃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交待事件发展和环境场景的重要手段。仔细体味《阿Q正传》中的细节描写,阿Q形象活起来了,丰满起来了,小说的主旨理解也更准确深入了。
3、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
4、第二个有改动的人物形象是吴妈。小说中的吴妈就是个爱嚼舌根子,从内心瞧不起阿Q的市井妇女的形象。她因阿Q一句“和你困觉”的大喊感到厌恶得无法忍受,甚至要上吊。结尾处也丝毫不念旧情,看着押送阿Q的士兵,呆呆地,内心毫无波动。电影中吴妈却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妇女形象。
5、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鲁迅《狂人日记》
6、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7、只见他的脸憋得通红,双眉拧成疙瘩,就连胳膊上的青筋都看得清清楚楚。
8、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
9、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10、“忽然想出一个大方便,叫做‘自杀’。”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的“自杀”一章,表现了阿Q对生命的轻视和对社会的绝望。
11、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鲁迅《朝花夕拾》
12、只见他嘴张得像箱子口那么大,一下子就愣住了,接着他就咽了两三口唾沫,好像是嗓子里发干似的。
13、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阿Q正传》
14、这意外的失败,使同学们一个个像霜打的树叶子,霎时无精打采地蔫了下来。
15、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16、这些句子都深刻地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对社会的态度,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我们理解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7、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胜任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比喻+讽刺
18、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19、“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的“打牌”一章,让人深感阿Q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20、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1、小说简介《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总之,“城里”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广大城镇的典型环境的写照。
3、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4、她温柔体贴,把阿Q当成朋友一般看待。她帮阿Q做饭,给阿Q打油灯。在阿Q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看清囚犯是谁后的那一脸无奈与悲哀,似乎想责备阿Q的傻,却又悲痛地说不出话,只好默默地转过脸去,似乎是不让阿Q看到她脸上的泪痕。这样一个吴妈,不再令人反感,她成为了少有的真正关心着阿Q的人。这更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一点温情藏在人们心中。
5、在未庄,破庙、尼姑庵、戏台、茶馆构成了未庄的生活物质基础;吃茶聊天,听戏赌博构成了未庄人的娱乐常态;赵太爷、赵白眼、“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构成了未庄的社会各阶层。
6、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7、“我不怕神,不怕鬼,只怕鬼神两重的人。”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的“教习庙”一章,表现了阿Q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权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