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4、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孟武伯问孝,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孝道危机在前,慈道危机在后。这个后果是因为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这句经文,还是老子的警告没有被重视呢?孔子把父父子子作为心中的崇高理想,但很多男性已经没有父亲的天性了,剩下的只有母亲不离不弃。如果最后这道人伦防线也失守了,这个孩子就成为孤儿了。母亲依然伟大,部分父亲已经不再伟大。作为一位华人的文化使者,孔子该作何感想?
1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2、孔子有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要及时尽孝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3、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最早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1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19、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20、经文:六亲不和,有孝慈。
1、即使你忘恩负义,对天地之德毫不领情,甚至骂天骂地,天地依然无怨无悔,供养你阳光、空气、水,还让你脚踩在大地上。
2、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于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平?子游问孝。
3、孔子所说的“孝”,具体体现在《孝经》里。《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4、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6、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说,有个叫孟武伯的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说,父母每天都在为你的身体担忧。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我们出门在外,能不能赚到钱都是次要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操心我们的身体就是最基本的孝顺。
7、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8、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5、此段真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孝道真谛,孝道第一的曾子也自愧不如。庄子这段话可以看作老子的上课笔记。说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对孝道很排斥,那是不理解老子是真正弘扬孝道的。
1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20、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何在呢?老子宣说是:“六亲不和”,亲情爱意的天性丧失是这场人伦危机的根源。庄子说和有“人之和”和“天之和”二种,只达到“人之和”而未达到“天之和”,则不是全德之人。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3、何为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是世人最亲近的家人,一旦没有了家人,我们能够孤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我们应该高举孝道的大旗,今天的孝道已经面临极大的危机,父慈子孝的华人文化日趋衰微,华人痛心不已。
4、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6、孔子孝道思想给现在我们的启示:正视社会孝道的流失,倡导孝道的回归
7、华人将承载什么样的文化呢?一旦丢弃了华人固有的父慈子孝的文化传统,我们必将两手空空。孝道在衰落,父母很悲哀,后人岂不悲哀?后人哀之而不警醒,复使后人哀之也。
8、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
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11、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1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译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8、子曰:今之孝者,是倡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敢毁伤孝之始也。扬名立身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曾经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1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1、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1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9、四、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20、这句话道出了孝亲的重要性,即要先敬天地祖先,才能敬父母,再才能敬其他亲人和朋友。另外,孝顺父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庄子曾说:“孝子用力,顺天休命。”
1、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2、名言:“敬父兄,无忧其疾;敬子孙,无忧其贫。”出自《论语·季氏》。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父母、兄弟和子孙的敬重与关爱,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无忧无虑。
3、名言:“孝子不见君三日,怨言遂至于父母之耳。”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一个孝子应该时刻怀有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即使在与君主分离的时候也不应发出对君主的怨言。
4、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最新版】
5、一、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6、《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7、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8、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9、放于利而行,多怨。
10、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1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2、一位高学历父亲的儿子已经长到10岁了,这位外表光鲜的父亲从来没有为儿子花过一分钱,根本没有父亲的责任感和亲情,慈道尽失。因为他心中只是希望为前途成功而奋斗,原来指望妻子家资助他,妻子发现丈夫根本没有亲情爱意,心中只有前途金钱,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于是这位高材生对亲生儿子视为路人。这不是个案,华人不愿意宣扬家丑而已。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1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18、释德清注:“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故立孝以规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六亲不和而后有也。”说得甚为透彻。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