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析: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4、相传,《易经》诞生于商周之际,是周文王所作,反映了周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当时,周文王是商朝诸侯国的一个国君,后世记载他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7、《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10、牧野之战。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
11、解析:这句话出自韩信一文。
12、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13、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
14、对于别人的称赞、表扬,一定要头脑清醒,切不可陶醉其中、妄自尊大、沾沾自喜,从而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15、郦波在节目中解释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16、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8、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5、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一部典籍历经三位先贤,跨越三个时代,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一、识读《周易》
8、◎“其文曰,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我们在入世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自身品德的修炼,宁可德高而位卑,也不要德低而位尊。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4、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尚书》流传了两千多年,不论是尧舜禹上古德政,鼎定九州,还是夏商周民望兴替,礼德治邦,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
15、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6、韩信幼时贫苦,为了养活自己,便去河边钓鱼,但鱼儿稀少,韩信经常饿肚子,河边有一老妇人,每次都给韩信一些吃食,韩信就在老夫人的救济下度过了最贫困的时间,后来韩信封王,首件事便是回到家乡厚待老夫人,并且赠送千金予她。
17、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1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0、就好比一张桌子,它能承受10斤重的份量,但非得给它放上50斤的重量,那这个桌子怎么样?
1、《尚书》包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共58篇。
2、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源自“敬天爱人”四个字。敬天爱人,这正是此一方土地生民得以繁衍,文明得以赓续的根源,牢记这四个字便能不忘来处,明知去处。
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4、解析:孟郊曾在《赠裴枢端公》中写道:“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5、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意思: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子,只能看到豹身上的纹。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释义:人言苦口良药,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9、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金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1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不迁怒,不二过。
20、过,则匆惮改。
1、宽广的胸怀并不是说做到圆滑,也不是说任何事情不计较,而是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以一颗美好的心包容世间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释义: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4、释义:轻飘的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堆很轻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
5、释义:坐了他人的马车,就要记住载人之恩,并要与他人共患难;穿了他人的衣服,就要谨记获衣之恩,并要分担他人的忧愁;吃了他人的饭菜,被人所养活,就要牢记救命之恩,同时还要为他人做事,甚至不惜为此付出性命。
6、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8、解析:大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学习和体悟的人,都会知道历代先贤们对于德的重视和强调。
9、正如节目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所说:“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就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回到汉朝,与著名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话,采用“故事讲述场”的舞台结构,以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读经典,让《尚书》的文字活起来,真正实现“与历史对话”。
12、◎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3、放于利而行,多怨。
14、《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品质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
15、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正是因为商纣王残暴无度,刻民以奉君,导致丧尽民心,众叛亲离,而周武王却心里装着百姓,想要将百姓解救于水火之中,赢得了民心,才以少胜多战胜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为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
1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7、所以,在做事情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擅长的部分做到最好,正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18、范睢深以为然,次日便辞去秦相之位,不再插手秦国朝政。
1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尚书》相传为孔子所编撰修订,讲述了尧舜禹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秦末战乱,《尚书》毁于战火,伏生一家人舍命护《书》,但最终还是损失很多,余下二十八篇,由伏生传与晁错,成为皇家典藏。
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适用主题:读经典、传承文化
4、为什么典籍如此尊贵?因为代表着一种规范。典籍就是标准,就是规范。
5、解析:此句可与上一句一起理解、感悟。《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6、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7、二、上古伏羲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解析:鸿门宴上,众人欲助刘邦逃走时,刘邦顾虑到没有向项羽行辞别的礼,樊哙就对刘邦说了这句话。
10、大家都熟知“逆耳之言利于行”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从不中听的话里汲取对工作、对自身修养有益的成分。
11、释义:泰山之大,在于包容细小的土石,江河之深,在于收拢所有的溪流。
12、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早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3、解析: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
1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这句话也是提醒我们,在你没有全面和充分了解时,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7
16、◎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7、历史上每个伟大的,有开创性的时代
18、“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
19、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将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20、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