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2、这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养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应自然。一开始。老子用寥寥几个字就给我们展现出一副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宏大场景。那是一种道的境界,至高至远。逍遥自在。唯有摆脱层层束缚的心灵才能到达。
3、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他人相处,品德才是最为重要的。据《汉晋春秋》有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
4、“不争而善胜,”不刻意去争抢,反而常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旦起了争执心,就会短视,眼里面全是近处的利益,看不到全局。如人的目标设定,要有人生规划。纵观一生,才知道自己现在该怎么走。
5、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句话的意思: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用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栓,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能捆住人。
6、人生很难找到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所有的“正确”也是在基于相应环境与条件之上存在的方式。
7、开头三句是在讲一个现象。做事有胆量,大胆去做而无所顾忌,则被杀。用“枪打出头鸟”也不确切。做事有所顾忌,不莽撞,则能活下来,且长久。深思熟虑,敢与不敢,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结果。有利,则活;有害,则杀。从这一现象发出疑问:大自然的喜好,谁能知晓?谁能洞悉?就连圣人也很难知道。
8、⑤居善地: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居,居处。善,以……为善。地,名词,适宜的生存环境,清静的环境。
9、⑨正善治:为政以保持安定为善。正,同“政”,为政,治理国家。治,秩序稳定。
10、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11、很明显,本章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水有何善?水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
12、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是大凶。
13、“繟然而善谋,”心态放平,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自然就会深谙其道,顺势而为之。万物同宗,寻找到道,遵循之,一通百通。
14、《道德经·第九章》
15、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核心,在下一句之中体现,这句话叫做:“是谓其明”,意思就是说: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16、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哲学与智慧。这一章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为主题,讲述的是上善若水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做到真正的德,不能局限于表面的面子和名声,而是要深入内心,做到内外一致,真正做到自律、实践和实现。同时也要懂得悄然无息地影响世界,做到静心净明,完成自我的修行之路。这是一种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引导着我们在生命中奋斗和超越,踏实前行、不急不躁,不浮躁不骄傲。
17、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在我听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8、忒【tè】:本义为变更。这里是引申义:差错。
19、关于这个问题,道德经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条原则教导我们要减少争斗、贪婪和混乱,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20、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放下执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定,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1、感悟要有明确论点,不要只是概述章节内容。
2、⑪动善时: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动,行动。时,用作动词,时机适当,把握时机。
3、需要充分理解原文,避免出现歪曲和误读。
4、这里我无法直接给出对《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具体感悟,因为每个人的领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5、本章通过对道的论述,要理解下面的“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相对就好理解了。这里的过客”可引伸为执政者,其意是老子警戒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6、本章产生成语“上善若水”。
7、本章表面是“水论”,其实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
8、①上善若水:上等的表现像水一样。上善,最好的表现,最好的做法。
9、[意义归纳]
10、知不是一个个的知识,知人也不是窥视别人的秘密。道不分等级,不分男女、雌雄,是一种认知,被人类所悟才有“人”的概念,因此知人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知己是一种价值观,心中有明确的价值观,那么处世就会明白,念头就会畅达。“不失其所”,首先要拥有,然后才能失去,任何理论都有其实现的目标,每个人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忘记虚伪,明确真我,也就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心理为自己明确一个价值底线。
11、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对于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尤为重要。总之,道德经为女性提供了一种智慧和指导,使我们能够更加坚强、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12、《道德经·第九章》感悟:
13、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内容所阐述的道浅显易懂,它讲的是为“人”,需要遵循的“道”,是一个方向,是所有“成功”的人生所必须经历的道的痕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指引,做到就能得道,并实现人生的辉煌,但如何“知人”,如何“自知”,什么是“不失其所”?明白这些才是知“道”,顺之而行才能得道并达到反哺自身,强大自己的目标。
14、看重点: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15、④故几于道: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几,音jī,几乎,接近。道,正确的原则,道的标准。
16、道德经提倡谦逊、智慧、宽恕和自然,强调发现自我,超越物质和情感,而其最重要的观点是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不求回报,但求个幸福的生活。
17、这只是我的一点建议,关键还需自己根据章节内容进行深入感悟。写出真知灼见的道德经心得才是最重要的。
18、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夫唯,正是因为。尤,过失,引申为灾难、祸患。
19、《道德经》的无为感悟及体会:
2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1、《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老子说,国君不是杀手,可倘若他们用杀人来威胁百姓,那么最终受伤必然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是杀手,却做着杀手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联系当下社会现实,思考如何运用道家智慧达到逍遥境界。
4、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
5、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深意,这个深意也是符合道的智慧方式。
6、可以引用古今中外典故,充实感悟内容。
7、而愚笨之人因为见识浅薄、能力有限而办不成事正常,但精明之人因为善于卖弄智巧,往往也会因为锋芒毕露招人忌恨,或者仰仗自己聪明总是过度以主观意识妄为因此带来灾祸,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8、“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而“道”是道家的思想,两家是不同的学说,也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呈现的,但是两者殊途同归,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在告诉我们,找到适合当下的一个正确发展方式。
9、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奢侈的行为足以让家业败落,但吝啬的举动也会让家业败落,奢侈而败家是符合常情,而因吝啬而败家一定是因为遭遇了意外之祸而起;愚笨能够败事,而过于精明也会败事,愚笨之人败事是败在其愚笨才智,而精明者败事,往往是出现了严重的祸患。
10、反复推敲语句,确保观点清晰。
11、结合个人生活实践,感悟这些智慧如何指导我们正确对待得失成功。
12、“不言而善应,”无需回应所有人所有问,而是有所选择,才是真正的回应。因为有所选择,才会在回答中包含了价值,才是最有效的回应。强调选择与专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13、“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14、《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5、⑧言善信:言辞以真诚为善。言,说话,言辞。信,讲信用,诚信。
16、总之,道德经第三章教导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欲望和争斗,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社会。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关于平衡的观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我们可能想要追求事业成功,但又想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我们可能想要关心他人,但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会导致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因此,我们需要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调整自己的状态,平衡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追求某一个目标而失去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1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9、这一章开头就告诉我们,真正了解某个事物的人不会轻易地说出来,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它。这是因为真正的了解需要经验和实践,而不是单纯的口头表达。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武断地下结论。
20、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想象出来的道有局限性,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比想象更有其局限性。当我们无法表达时,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解读道的抽象性了。那些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称得上道。
1、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利,施利于,向……施利。
2、这几句可以翻译为:
3、深知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但是却持守着不知道对错愚钝无知的状态,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甘心做天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具,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这样与道相合的德行才不会出错,才会恢复回归到无知无欲、没有善恶美丑无二元对立的境界中。
4、所以《道德经》中所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这样,能够找到合乎规律的大道行为,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以“中和”方式顺应自然之道的中庸智慧。
5、尊重他人:道德经中强调“以德报怨”,主张尊重他人,不以恶报恶。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他人,以善待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6、“奢侈能让人败家”,是因为任意挥霍浪费,即便万贯家产,也会有山穷水尽这一天,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吝啬会败家的原因,则是因为吝啬的人因为贪欲驱使,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贪财无道,或者因为过分节俭而使人眼红,这样违背规律的方式自然也会带来祸患。
7、就像吝啬与精明,这两种状态都是某些人过度推崇的状态,有一些人以节俭为乐,有些人穷尽心机的玩弄智巧,但是反观这两者,虽然他们能避开奢侈带来的败家之祸,以及本性庸愚的问题,但是他们本身带来的祸患并不亚于奢侈与庸愚。
8、⑥心善渊:思想以深邃为善。心,思想。渊,深邃。
9、在这个世间生存,对于任何一种人生,任何一种环境来说,并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存在,只有在相应的环境下,按照当下环境存在的法则顺应自然,并能主导事物各随其性,从而达到均衡平和之处,最后让事物生生不息。
10、所谓“中和”,并不是指面对问题的时候简单折中,或者直接选择圆滑退让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状态下,不管表面呈现的方式是主动还是被动,但其本质根源都是依照事物的客观条件作出适合事物自然发展的举止。
11、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12、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停留于主观的状态,一个喜欢卖弄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止于数的状态,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让自己的行为能合乎道的状态。
13、所以说任何一种看似好的状态,或者是一个人引以为傲的举止,都未必是人生真正正确的处事法则,过度主观的举动必然会带来违背客观的问题,而最好的方式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条件而处事,也就是所谓符合中庸之道。
14、此外,道德经
15、最后,“玄同”这个词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这时候,我们需要接受这种无法理解的状态,尽可能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16、本章讲上善若水的道理。全章分为两层。
17、意思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自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
18、要注意“上善若水”,这是用比喻来领起,是说“上善”的做法似水,“上善”的品质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直接说水之善。
19、【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
20、顺应自然: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1、自己内心光明行为洁白,外表淳朴天真,这才是有德之士的样子
2、就好像《围炉夜话》之中所说的那样:太过于奢侈不对,但是太过于节俭也不对,太过于愚笨有一些欠缺,但是太过于精明,同样有一些过“余”。
3、追求平衡:道德经中提倡“中庸之道”,主张追求平衡和中和。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极端和过度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4、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5、语言表达要简洁明晰,突出个人对章节核心思想的领悟。
6、这一章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平衡和开放的态度。我们不要过度自信或武断地下结论,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某一个目标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接受一些无法理解和描述的事物或情境,并尽可能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7、而且后两者所带来的祸患,更大于前者。
8、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为了争夺权利、财富或地位而相互斗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不尚贤”的原则,不再追求权利和地位,而是平和相处,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9、避免流于空泛和表面,追求有原创见解的深层思考。
10、[解读与点评]
11、此外,“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也提醒我们,要有节制地消费和追求物质财富,避免贪婪和盗窃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12、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的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应该“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别人。
13、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就是指“道”。
14、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⑤,心善渊⑥,与善仁⑦,言善信⑧,正善治⑨,事善能⑩,动善时⑪。夫唯不争,故无尤⑫。
15、⑦与善仁:结交以仁厚为善。与,结交。仁,仁爱之人,仁厚之人。
16、上等表现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标准。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思想以深邃为善,结交以仁爱为善,言辞以真实为善,为政以安定为善,做事以持久为善,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正因为不争夺什么,所以没有灾祸。
17、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一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
18、在任何情况下能找到当下环境所存在的条件,按照当下环境,顺其自然规律去发展,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状态。
19、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独特的哲学著作,朴素的语言深刻地体现着其发明者的智慧。道德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由一种精神力量维持的,这种力量就是道,它是一种本源性的美德,让一切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
20、道德经第21章的主题是“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