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朋友圈说说

张爱玲名句经典语录红玫瑰

时间:2024-07-11 15:02:55 朋友圈说说

一、张爱玲名句经典语录红玫瑰与白玫瑰

1、不正当途径获取的“爱情”,并不能长久。缺少必要责任为依托的爱情,又如何得以延续?

2、分手时,不哭。当然,不是要你一点都不哭。当着面,别哭,背地里,往死里哭。

3、女人,恋爱的时候,就像,与世隔绝般。

4、随后,振保在即将离开英国之前,在一次送玫瑰回家的途中,得知了她也深爱着自己,那一天不舍且动情的玫瑰想将自己的“爱”不保留的交给振保,然而振保的“理智”没让事情发展下去,及时的拒绝。

5、影片讲述了留洋回来的振保在一家外商公司谋了个高职。为了交通方便,他租了老同学王士洪的公寓。振保留学期间,有一个叫玫瑰的初恋情人。他曾因拒绝过玫瑰的求欢而获取了“柳下惠”的好名声。

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初恋玫瑰是一个比较“随便”的女孩,也就是与异性没有“边界感”,用振保的话来形容就是“谁都可以在她身上捞一把”的,这种特质的女孩,在振保看来并不是婚姻中的良配,婚姻是需要安全感的。

7、在振保与王娇蕊这段“爱情”中,存在的警示

8、或许,未必是对立的。如果真的是对立的,就很容易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问题,红玫瑰体现的是爱情,白玫瑰体现的是婚姻,按照这种定义来看,选择爱情,缺少婚姻的依托,很难获取安全感。选择婚姻,缺少爱情的经营,又很难真正的“安全”。

9、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0、但是好景不长,在王士洪即将回家的前夕,王娇蕊言称要将事实告知王士洪并与其离婚,打破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此时的王娇蕊已逐渐的爱上了振保,期待着振保可以与她一同面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并走完余生。

11、红玫瑰与白玫瑰,与其说是在表达婚姻与爱情中不安于现状的欲望,反而不如说是在讲述幻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如何平衡的问题。

12、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13、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结尾中这样写到:

14、幸福与不幸福的原因为何?

15、在振保与玫瑰之间的爱情中,存在的警示

16、在振保与孟烟鹂这段婚姻中,存在的警示

17、振保对烟鹂的“不满”,选择的是消极的应对,冷淡的对抗,因此将存在的问题逐渐的扩大。对待家庭中存在的矛盾与“不和谐”氛围,没有考虑妥善的处理,而是选择了放任不管。他以为会永久“安全”的婚姻,在这种状态下又怎能不发生变化?

18、“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所以……”

19、“无数的烦恼与责任与蚊子一同嗡嗡飞绕,叮他,吮吸他。第二天起床,振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20、要明白一个道理,男人可是轻易的喜欢一个人,但不会轻易的爱上一个人。

二、张爱玲最火的名句经典语录红玫瑰与白玫瑰

1、《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初载1944年5—7月《杂志》13卷2—4期,收入1946年11月山河图书公司《传奇:增订本》,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同名小说集。

2、爱情与婚姻真的是对立的吗?

3、他并不愿意懂得她,因为懂得她之后,他的梦做不成了。

4、可是,应该不能获取幸福的王娇蕊最终收获了爱情,而选择孟烟鹂以为能获取婚姻安全感的振保,最终却并不幸福。

5、“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

6、女人的心慈手软,与男人的口是心非,成正比。

7、抓住男人的不二法门,应该就是,永远不要让他满足。

8、她为何说从他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或许张爱玲更多的是想表述王娇蕊从与他的感情失败中吸取了教训——爱,要伴随责任。后续王娇蕊所说的除了男人以外的“别的”,或许指的正是伴随婚姻责任的爱人,以及伴随家庭责任的孩子,爱情怎能脱离责任,脱离于婚姻保护的爱情,又如何能存有“安全”。

9、“才同玫瑰永诀了,她又借尸还魂了,而且做了人家的妻。”

10、或许,最终振宝还是想通了。

11、抛开责任寻找的幸福

12、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13、王娇蕊的幸福,是因为最终读懂了爱情需要伴随着责任。而振保的不幸,是因为在理应幸福的婚姻中,缺少了责任且不懂经营。

14、舍弃婚姻追求的爱情

15、一个人最大的缺点,不是自私野蛮任性,而是偏执的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16、不要妄想试图改变谁,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谁,只有,他愿不愿意为你改变。

17、一直在追求有“安全感”婚姻的振保,自诩将爱情与婚姻分的很清,他怕与玫瑰的婚姻最终很难收获有“安全感”的幸福,选择了放弃。遇见与玫瑰相似的人王娇蕊时,因为不用承担责任,所以选择放纵内心的情感,这时的他也存有尝试这种爱究竟能否获取幸福的想法,然而因无法信任、无法面对现实的反对、承担不了后果而放弃。

18、他问王娇蕊:

19、王娇蕊点头回他:

20、以情感的放纵为开端,以激情的性欲为凭借的“关系”,又怎能面对现实社会的触碰,王娇蕊想从中获取“婚姻”的幸福,却得到振保的逃避与拒绝,振保短暂摒除理智想要获取王娇蕊全部的真心,却还是无法战胜由不信任产生的“不安全感”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最终选择远离。

三、张爱玲经典语录红玫瑰与白玫瑰

1、红与白只是玫瑰的颜色,未必不会是同一朵玫瑰。

2、试想,他对烟鹂的“不满”,如果选择沟通处理,未必不能得以解决;他对烟鹂多一些情感的关怀,可能也就不会让她产生“幽怨”的情绪,也可能就不会出现后续的“婆媳”矛盾以及“出轨”事件。或许,这些问题没有发生,二人之间的感情未必会愈加冷淡,最终演变到破裂的边缘。

3、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婚前性行为”的问题,对此不同人观点也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未步入婚姻之前,或不能确定未来的前提下,保持“理智”是一种对彼此负责的态度,否则一旦感情夭折,一些“伤害”是不可逆的。

4、时间,可以了解爱情,可以证明爱情,也可以推翻爱情。

5、在婚姻中不履行责任,婚姻很难幸福。

6、然而振保却选择了逃避,他假意劝说她此事要慎重,不要鲁莽,因他担心与王娇蕊走下去将面对的问题会影响前途,同时这段“非正当”途径获取的爱情,也并不能给予他想要的“安全感”。可是,一心想要和他光明正大走到一起的王娇蕊怎会顾虑这些,最终在他得知她还是将事告知王士洪后,经过内心的斗争选择了离开,因为他不能因为这样的感情放弃一生的前程。

7、振保之所以选择与孟烟鹂结婚,一方面源于母亲对婚事的催促,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从她身上可以感受到想要的“安全感”。

8、然而正在此时,振保自以为“安全”的婚姻却出现了危机,孟烟鹂与裁缝出轨。

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10、“那姓朱的,你爱他么?”

11、在短暂的聊天中面对他的冷嘲,她淡定的回复了她改变的原因:

12、一方面,对于女孩来说,要有一定的“边界感”,也就是建议与异性保持必要的距离。真正的爱情大多都是有排他性的,如同卢梭说的:“在爱情上,对人的爱是专属”,而这种专属就是对爱人的偏爱,一旦与异性没有边界,很容易将幸福推远。

13、二者的结局,表露了感情中的两个误区:

14、振保与王娇蕊结束后,选择与母亲介绍的孟烟鹂结婚,孟烟鹂也就是振保的白玫瑰。

15、梦里的时间总是长的,其实不过一刹那,却以为天长地久,彼此已经认识多少年了。原来都不作数的。

16、“娇蕊与玫瑰不同,一个任性的有夫之妇是最自由的妇人,他用不着对她负任何责任。”

17、然而这个能给予他“安全感”的女子,却又让他有很多“不满”,一是不喜欢运动,包括夫妻间应有的性生活,二是起初婆媳和谐,而后频生矛盾,导致他母亲负气而走,三是不善于与人交往。

18、而脱离“责任”的爱情,又怎会给予两个人想要的安全感。最终产生王娇蕊未得到振保的坚持以及振保又将所有责任推到王娇蕊身上的悲剧,何尝不是婚外情必然结果之一。

19、“是的,年纪轻,长的好看的时候,大约无论到社会上去做什么事,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到后来,除了男人之外总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

20、其实大多数的爱情都是这样的,正如李玫瑾在《圆桌派》上说的:“恋爱,爱的是一类人”,我们在初恋以后,大多时遇见的下一个恋人都与初恋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因为初恋就曾是我们喜欢的类型,而我们在恋爱中仍会以同类型继续寻找。

四、张爱玲语录经典红玫瑰语录

1、实际上对于振保来说,看似有“安全感”的婚姻生活却充斥着隐患,从中并没有享受到该有的幸福。而在此时振保却在公交车上偶然再次遇见了“红玫瑰”王娇蕊。这一次相遇,他发现她改变了原本的模样,找到了想要的幸福,成为一心为家的朱家妇人,而这正是振保曾一度渴望的情形,也是他从未想到能从王娇蕊身上看到的状态。

2、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佟振保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作为情妇的“红玫瑰”娇蕊,以及妻子“白玫瑰”烟鹂,她们都在振保身上倾注了大量感情,在恋情中卑微妥协,而振保爱自己更胜他人,最终还是负了她们,三人为爱身陷囹圄,不得善终。小说生动地呈现了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婚姻状态,对这两位女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大量着墨,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

3、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4、在婚姻中不经营,婚姻很难“一成不变”。

5、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名作,适合每个到适婚年龄的人读,更懂男人更懂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