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通过不断地回顾历史,了解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并成为一个好老师。
4、德不孤,必有邻
5、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出处:论语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出处:论语卫灵公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0、《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格言名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1、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处:论语
1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平常看很多人爱面子,喜欢不懂装懂,这就是不踏实,不认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5、吾日三省吾身。——《述而篇》
16、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出处:论语里仁
2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公冶长篇》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7、过而不改,是谓过已。
8、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3、人而不仁,如礼何?——《子路篇》
14、我时常想,孔子的智慧为何如此超群,他将事情能说到实处,做人先有德,没有德,就没有得,试想,一个人没有修养素质的人能走多远,即使是这种人发了财也会半路”翻车“的,这样的人和事时有所闻,说明了孔子的忧虑是正确的,并不杞人忧天。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里仁篇》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9、言必信,行必果。出处:《论语》
20、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小结:我是60多岁的人了,经历的许许多多的磨砺,人生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顾眼前,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有方法,从上世纪的”又红又专“到如今的”有德有才“,德才兼备等这些都是一个道理,衡量一个人必须用”德"字来考量,一个人失去了德,也就没有做人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看准了这一点,这就是我读《论语》的一点收获和体会。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
6、不成人之恶。
7、语出春秋·孔丘《论语·为政》。知识读书却不去思考,这样就会迷茫;只是去苦思,而不去读书,这样就会心生疑惑。
8、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长篇》以上仅是《论语》中的一部分格言名句,这部书中还有更多的经典语录值得探索和品味
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0、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12、雍也第六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13、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4、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6、“朝闻”用自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梁闻道的名字“闻道”也出自于此;“三省”用自曾参说“吾日三省乎己”;“友三”则用自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18、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9、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父子温、良、恭、俭、让
3、礼之用,和为贵
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一个有品德的人永远都是开明宽厚的,而一个卑鄙的人则总是忧愁不安。
6、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饱暖安逸,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的上是好学习的君子了。
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篇》
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为政篇》
11、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处:论语
13、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14、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公冶长篇》
17、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18、一、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处:论语
2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三、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论语
5、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处:《论语公冶长》
6、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子不语:怪,力,乱,神。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篇》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11、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1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读《论语》的次数越多,便会觉得孔子的智慧越大,孔子说的话有不少是经典之作,对当下依然有现实和积极意义,这便是做事要先做人,做人德为先,善为行,一个人有了德性再去读书学习或者去做事,哪境界、哪心怀就不一般了。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
1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