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2、着又买通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
3、【寓意】鸿门宴,用于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加害客人的宴会。
4、有关越王勾践的成语故事有卧薪尝胆、兔死狗烹、大名难居、长颈鸟喙。
5、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政为太子,即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也因此当了秦
6、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7、【故事】春秋时期,孟尝君喜好广交好友,为了能和他们讨论国家大事,常常请他们来家里常住。其中有位叫冯谖的人,常常住很长时间,但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仍然热情招待冯谖。
8、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出访秦国,秦国的相国出于嫉妒劝秦昭王杀死他,秦昭王把他关了起来。孟尝君的门客晚上装成一条狗混进秦宫偷白狐袍子送给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尝君。孟尝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关,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逃跑。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9、怒发冲冠”这则成语的冠是帽子。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0、《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11、【出处】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记载:“汉将韩信率兵攻赵,出井陉口,令万人背水列阵,大败赵军。”
12、【寓意】这个成语,往往形容只会嘴上说,但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道,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就需要遇事多思考,不张扬,少开口讲道理,多动手做事情。
13、破釜沉舟。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14、“网开一面”或“网开三面”这个成语,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弃旧从新的出路。
15、成语《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16、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淳于的人,他很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讲话也很幽默。
17、这时,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关头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18、夏朝从禹开始,经过十五代君王,传到了夏桀。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商的首领汤看到这一切,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
19、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20、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跟他说如果能请到孟尝君为他做事,梁国会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可使者连着来了三次,冯谖都让孟尝君不要去。后来齐国听说了,也派人去请孟尝君,冯谖便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1、【寓意】做人应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许诺,忠实履行,才能为人所信服。
2、【故事】古时,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从小就读熟读兵书。因此,他谈起用兵作战,总是滔滔不绝。可他的父亲却说他只会说空话,没有真本领,不会用兵,更不能当大将。有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让赵括当大将,带军打仗,有人劝赵王说:“赵括兵书虽然读的熟,但不会灵活运用,会坏事的。”赵王不听,任然重用赵括。不久后,赵括在两军交战中,被白起打败,使赵军全军覆没,而赵括也在交战中阵亡。
3、两败俱伤,形容两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4、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5、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
6、赵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赵王欲勿之,畏秦强;欲与之。恐见欺。以问蔺相如,对曰:“秦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我矣。我与之璧而秦不与我城,则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臣愿奉璧而往;使秦城不入,臣请完璧而归之!”赵王遣之。相如至秦,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乃以诈绐秦王,复取璧,遣从者怀之,间行归赵,而以身待命于秦。秦王以为贤而弗诛,礼而归之。赵王以相如为上大夫。
7、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
8、成语《根结盘固》:比喻关系错综牢固。
9、为他可以作为自己搞政治投机的资本,便说“奇货可居”。于是他先在经济
10、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11、【故事】楚汉相争时,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一万二千人马。为打败赵军,将一万人驻扎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二十万大军向河边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潜伏的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前后夹击大败。
12、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让人民安居乐业。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并使越国成为春秋末期的强国。
13、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14、【故事】战国时,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文臣武将。由于廉颇官位在蔺相如之下,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了,总是躲避他。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解释说:“秦国不敢攻赵,是因为有我和廉颇。我和廉颇发生冲突,对国家不利啊!”话传到廉颇耳中,于是他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
15、齐宣王一听,说道,我不明白你说的这个故事和我现在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淳于说道:“大王现在去攻打魏国,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会弄得百姓贫穷,钱财尽失,不仅老百姓吃苦,国家兵力也会大大受到损伤,如果到时秦国和楚国趁机攻打我们,不就是让他们有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的机会了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16、【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守墓和喂马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难过,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17、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睡觉在柴草上每天品尝苦胆以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耻辱。。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兔死狗烹,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对文种说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后被越王加害。大名难居,勾践称霸后,范蠡觉得大名之下其实难局,而归隐了。长颈鸟喙,意思是指长颈项,尖嘴巴;指阴险狠毒者的状貌。范蠡觉得勾践就是这样的人
18、【寓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领导人应该识大体,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19、成语《请君入瓮》: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20、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但项羽迟迟下不了决心。于是范增便找来了项庄,让他在酒席上舞剑,趁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了项庄的真正用意,也拿起一把剑和他对舞,以保护刘邦。
1、典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2、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3、【寓意】卧薪尝胆是一种磨炼意志的方法,有时候身处逆境会使人更加坚强、勇敢,也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该成语故事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4、【出处】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记载:“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5、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
6、张良见形势危急,就跑到门外对樊哙说了里面的情况,樊哙急忙拿着剑和盾进入营帐来保护刘邦。项羽见樊哙是个壮士,就赏给他一个生肘子和一斛酒。樊哙趁机用发牢骚的话来说明刘邦没有称王之意。过了一会,刘邦假装上厕所,从小道偷偷离开了鸿门。
7、拔山扛鼎才敌万人取而代之披坚执锐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亘古未有衣锦还乡妇人之仁付之一炬一决雌雄平凡天下楚河汉界单枪匹马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卷土重来江东父老
8、《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9、刘邦入关后不久,项羽大怒,奋力攻破函谷关,在鸿门设下大营,并设宴款待刘邦。
10、成语《望风而逃》: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11、【故事】项羽和刘邦有约在先,“先入咸阳者为王”。项羽在巨鹿降服了秦将军章邯后,指挥大军开进秦都咸阳。而此时,刘邦已进入关中,先项羽而占领咸阳,并驻重兵于函谷关。
12、投机商吕不韦于赵孝成王时在邯郸遇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认
13、出处:《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五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虚远谋,挑
14、他给齐宣王说了一个关于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据说。韩子卢是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追赶东郭逡,想要把他捉来吃了,东郭逡在前面拼命地逃,韩子卢在后面拼命地追。追了很久,结果他们两个都跑得没有力气不能动弹,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路过,毫不费力就把他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
15、当他知道齐宣王正在召集兵马准备去攻打魏国时,就去晋见齐宣王,想要劝说他不要去攻打魏国。
16、【寓意】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有先见之明的预防策略。在办事中,我们也可以多做几手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物质准备,以及应变措施。这样办事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可能性会大许多。
17、【寓意】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18、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
19、【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予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0、出处:《资治通鉴•梁记•武帝天监四年》:“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
1、【故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2、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
3、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
4、【出处】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5、成语《丝恩发怨》: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6、故事来源《史记'殷本纪》
7、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但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券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对他充满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8、【故事】秦朝宦官赵高想要夺取秦二世胡亥的皇位,但是担心到朝中的官员不会支持他,于是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秦二世胡亥进献了一只鹿,但是却说是一匹马。秦二世胡亥见到是鹿不是马之后,便笑赵高糊涂,但是赵高却只在乎文武百官的反应。果然,有不少官员附和赵高,说是马不是鹿,而说是鹿不是马的官员全部都被赵高害死了。
9、史记里面的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10、【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11、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夜里睡在柴草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在吴国的羞辱。
12、成语《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13、该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权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14、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15、这个成语比喻挟持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作为资本,以博取名利地位。
16、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17、成语《人才辈出》:辈出: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
18、《史记》中鸿门宴,完璧归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纸上谈兵等故事。
19、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20、“秦晋之好”由此而来,后泛指两家联姻。
1、大秦帝国的成语典故:
2、鸿门宴。指在公元前
3、【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4、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
5、出处:《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根结盘固,牢不可脱。”
6、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7、【出处】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8、【寓意】蕴含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哲理思想,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9、【出处】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里的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10、后又帮助异人回国。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不久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
11、成语《轻虑浅谋》: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12、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13、【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4、出处: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世祖至元二十年》:“得如左丞许衡教国子,则人才辈出矣
15、史记中成语故事:旁若无人、一鸣惊人、不约而同、千变万化、转败为胜、名不虚传、相提并论、背水一战、得意扬扬、价值连城、恋恋不舍、得意洋洋、多多益善、歌功颂德、肝脑涂地、鸡鸣狗盗、杯盘狼藉、围魏救赵、
16、【寓意】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17、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18、【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19、【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0、成语《桃李满天下》: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