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论语·宪问》
2、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篇》
4、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6、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只有不断地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君子无所争。
12、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1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无论和谁一起相处,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14、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5、子不语:怪,力,乱,神。
16、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
18、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19、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论语·卫灵公》
3、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容易使人拘泥刻板,流于教条主义的泥淖;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不切实际而疑惑不解,白白浪费了时间却无所成,所以就要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学习才会大有长进。
4、评:正规翻译: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利嘴口才,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避免灾祸的了。简单一点就是:如果人丑又嘴笨,在社会上是很难混下去的!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里仁篇》
7、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智慧!平常看很多人爱面子,喜欢不懂装懂,这就是不踏实,不认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10、——《论语·阳货》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13、找几个经典但是并不一定被大家公认为经典的句子,其实也非常有意思,需要反复玩味!
14、巧言令色,鲜矣仁。——《公冶长篇》以上仅是《论语》中的一部分格言名句,这部书中还有更多的经典语录值得探索和品味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篇》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9、——《论语·子罕》
20、评:孔子说:“后人可畏,你不知道晚辈就一定现在春风得意的这一波人?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是默默无闻,就不足为虑了”。年长而不学无术的人,请不用“我是潜力股”来麻痹自己了。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学习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艺,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论语·学而》
5、——《论语·雍也》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公冶长篇》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知道某件事情并不一定比喜欢这件事情更重要,而喜欢这件事情也不一定比享受这件事情更重要。
8、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生活上不追求饱暖安逸,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常常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的上是好学习的君子了。
9、评:经历了严寒的冬天,你才会知道松柏的挺拔坚韧。大大的实话,只有拼过,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也可以理解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3、不成人之恶。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1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7、——《论语·述而》
18、评:智慧的人不迷茫,仁义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如果你迷茫、忧虑、畏惧,那么你应该是不够智慧、仁义、勇敢吧。
19、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20、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论语·公冶长》
6、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人做学问,就要把所学知识及时用在生活实践上去,同时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体验到学习的无穷快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篇》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为政篇》
9、《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格言名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
1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3、《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名言警句,以下是部分代表性的《论语》名言:
14、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语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述而》。译文:孔子是说: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
15、评:古诗说“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很想念,距离算什么问题?”妥妥的大实话,用来反驳永远忙碌,没时间联系你的朋友、恋人实在太恰当。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通过不断地回顾历史,了解旧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并成为一个好老师。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论语·泰伯》
2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评:你可以搞定我的老板,但你没法收买我,因为我的志向坚定。
2、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论语·为政》
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吾日三省吾身。——《述而篇》
10、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2、评:你智商境界高的人,可以说高智慧的内容,和智商境界不高的人,就不要说阳春白雪了。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路篇》
14、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5、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罕篇》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
18、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
2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