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以高柔为理曹掾令》
3、按理说,再一再二不再三,可是曹操却完全没有这等意识,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用兵能力,比诸葛亮、周瑜等人要强,于是他再次遇到适合埋伏的地形时,依旧没有小心防备,而是继续大笑。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一次他依旧没有逃脱被打脸的悲剧,“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着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4、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6、这句话也反映了曹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8、他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9、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0、月明星稀,乌雀南飞。
1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2、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1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4、生子当如孙仲谋!
15、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16、临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17、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智囊·明智部·曹操》
18、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燃情的语录。他的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循环性的深刻理解;“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反映了他的自信和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是他对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追求。曹操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荣耀,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对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影响。
19、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与孙权两军对垒时,曹对孙赞叹。
20、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2、没有才能的人,不能立功,无益于国家,不得受禄赏。
2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4、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26、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远见才能成就大事。
27、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认为只有刘备和他是,看似狂妄,实则充满了自信。
28、意思是:凡是成为英雄的人,都有伟大的志向,胸中蕴藏着精良计谋,他们都是具有能够容下宇宙的胸怀,吞吐天地的志气的人。
29、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1、这句话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3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4、正所谓虎老雄心在,人老志不改
35、曹操经典的名言、名句有:
36、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37、【译解】:不能因追求虚名而招来灾祸。
38、【译解】:贤明的君主,不用没有功劳的臣子,不奖赏不作战的军士。国家在太平时期崇尚的是德行,战乱时期奖赏的是那些有功劳、有才能的人。
39、——《作书与孙权》
40、我觉得曹操此人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综合体,不能一概而论。这体现在他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就人生信条而言不同时期也有不同侧重。
41、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42、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43、【译解】: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就有德行。
44、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45、这句话的背后,是曹操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他人的期望。
46、为表不必三让,又勿得浮华。
4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8、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杀了吕伯奢全家,陈宫怨曹,曹就说出了上面的狠话。
49、这是为了塑造曹操乱世奸雄的阴暗心理、贬低曹操抬⾼刘备而写的。
50、曹操恨⾃⼰⼀⼼为国,却沦落到被通缉的地步,从此以后宁可是我来辜负了别⼈,但是再也不能让别⼈来辜负我了。我的命运⾃⼰来做主。
51、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52、三、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53、诸君北面,我自西向。——《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二》
54、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55、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曹操却贯彻了,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再次跌倒——上一次大笑,引出赵云,损失了不少人马,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行至葫芦口的时候,他再次大笑,并显摆自己的用兵能力,嘲笑诸葛亮和周瑜行事不周。结果再一次被迅速打脸,引来了曾吓得他策马狂奔的张飞。许褚、张辽、徐晃三人拦住张飞一时,才为曹操争取了逃亡的时间,真正逃脱的时候,“回顾众将多已带伤”。
56、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八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57、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8、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59、知错,改错,不认错!
60、他也期望他的部下和同事们能够像他一样,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事业。
61、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62、——《选军中典狱令》
6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64、【译解】:上表不一定推让三次,又文辞不应浮华。
65、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66、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7、东晋史学家孙盛所写《杂记》中有“宁我负⼈,⽏⼈负我”这样的说法,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进行了加⼯。
68、——《文心雕龙.章表引》
69、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70、追逐名利,害人害己。
7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72、——《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73、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74、【译解】:为国献身,为大义牺牲,足以垂名后世。
7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76、【译解】:没听说无才能的人及不作战的军士,都一样可以得到奖赏的,立功、兴国也不是他们这些人。
77、《文心雕龙。章表》说:“昔晋文受封,三辞从命。”曹操说,天子授予官爵,人臣上表辞让,不一定要三次。
78、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79、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80、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81、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82、天地间,人为贵。
83、此为曹操扫平群雄时的志愿。
8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5、二、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
8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88、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魏书·武帝纪》
89、【译解】:有才能的那些人,即使有些短处,难道就因此而遗弃他,不用吗?
90、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1、这句话也反映了曹操的领导风格,他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希望成为众人的榜样和引领者。
9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曹操老年时对自己的勉励。
9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94、曹全碑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操的碑文,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生格言。这些格言包括: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明辨是非,坚守原则;宽容待人,尊重他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知足常乐,珍惜眼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格言鼓励人们追求卓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格,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95、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96、原文后接:“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意为像陈平、苏秦这样被人四处宣扬有短处的人,都成就了大业,怎能因为有缺点就废而不用呢!
97、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98、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士人的“德行”与“有作为”之间的关系。
99、【译解】:掌管关系人生命的刑法,是大事,要选精通法律的人来担当。
100、英雄垂暮,其志不减
101、【译解】:聪敏的人考虑问题,事前都有计划和打算;旷达的人谋划一些事情,都具有预见性。
102、“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103、一、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104、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10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曹操《短歌行二首》。
108、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109、智者之虑,虑于无形;达者所规,规于未兆。
110、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孙盛《杂记》
111、公元188年曹操被举荐再次⼊朝,担任典军校尉,得到⼤将军何进的欣赏,劝说何进防止宦官之害,但不要调兵入京,不然会天下⼤乱。何进不听,董卓进京毒死少帝,祸乱朝纲,曹操刺杀未果,连夜逃出京城,误杀吕伯奢。他再一次认为别人辜负了他。
112、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重新启用,拜为骑都尉,⼤破黄⼱军,斩⾸数万,升成济南相,⼤⼒整顿吏治,处理了不少贪官污吏,⼜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却被平调到东郡作太守。曹操对朝廷很失望,辞官归隐。又是别人辜负了他。
113、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和权力,而在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114、——《论吏士行能令》
115、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
116、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17、有一个这么乌鸦嘴的主公,接连被坑,当时追随在曹操身边的诸将,就算忠心如许褚,估计也有暴揍曹操的冲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