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这个问题,道德经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条原则教导我们要减少争斗、贪婪和混乱,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2、【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3、尊重他人:道德经中强调“以德报怨”,主张尊重他人,不以恶报恶。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他人,以善待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4、一、上善若水。
5、最好的一篇是道德经第五章里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6、三、善者,吾善之。
7、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在我听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8、——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9、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深意,这个深意也是符合道的智慧方式。
10、开篇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11、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一切自然万物,本来就是和谐共存的一体,如果非要定出个善恶美丑的标准来,那就会打乱这个平衡,造成不和谐了。
12、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善良的人会人为我很善良。善良是一种美德,也是人类对于人性的美好向往。善良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的,必然也是美丽的、互爱的。
13、人生很难找到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所有的“正确”也是在基于相应环境与条件之上存在的方式。
14、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是大凶。
15、“奢侈能让人败家”,是因为任意挥霍浪费,即便万贯家产,也会有山穷水尽这一天,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而吝啬会败家的原因,则是因为吝啬的人因为贪欲驱使,必然因急功近利而贪财无道,或者因为过分节俭而使人眼红,这样违背规律的方式自然也会带来祸患。
16、其实对于大众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他人相处,品德才是最为重要的。据《汉晋春秋》有载,蜀汉先主刘备死亡前后,孟获追随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反蜀汉,并诱煽夷人同叛。汉丞相诸葛亮到南中亲征,百战百捷。
17、【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8、道德经教导我们,智慧的生活不是追求权力、名利和物质,而是要学会谦卑、宽容、自律和内省,追求内心的平和和真正的自由。
19、“中庸”是儒家的思想,而“道”是道家的思想,两家是不同的学说,也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呈现的,但是两者殊途同归,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在告诉我们,找到适合当下的一个正确发展方式。
20、而且后两者所带来的祸患,更大于前者。
1、这本书通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大智慧大道理。
2、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3、总之,道德经第三章教导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欲望和争斗,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社会。
4、学习《道德经》的感悟:所谓不争就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斤两,所以不争。争的情况只有一种情况:有且只有一方不知深浅,一定要争。是有人一定要跟圣人争,圣人不争不是争不过,而是没必要。
5、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
6、就像吝啬与精明,这两种状态都是某些人过度推崇的状态,有一些人以节俭为乐,有些人穷尽心机的玩弄智巧,但是反观这两者,虽然他们能避开奢侈带来的败家之祸,以及本性庸愚的问题,但是他们本身带来的祸患并不亚于奢侈与庸愚。
7、“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追求太多,渴望太多,就会被生活所累;如果沉静无为,包容一切,将会满足和快乐,否则就会招来祸患。
8、首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尚贤”的思想,即倡导不要追求权力和虚荣。这种思想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维截然相反,它主张不要被权力和虚荣所迷惑,而是要注重内心的安宁与平衡,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
9、如此说来,一个好的执政者、领导者,用残酷暴力的手段管理是万万不可取的。一味地处罚,手下的人才终究都会流失;以仁德之心服人,贤才都愿意追随于他,百姓才会信服于他。
10、据说当在国外翻译成版本的就大概有150多种,道德经的版本。
11、这一章告诉我们要保持谦逊、平衡和开放的态度。我们不要过度自信或武断地下结论,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某一个目标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接受一些无法理解和描述的事物或情境,并尽可能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12、这段话的意思有一个核心,在下一句之中体现,这句话叫做:“是谓其明”,意思就是说: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
13、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循自然法则,以简朴、淡泊和自然的态度对待世界,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荣耀和成就,而是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4、总之,《道德经》第三章提醒我们,不要被权力和虚荣所迷惑,我们需要通过修身、去私欲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内在的真善美。这种处世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以此为指引,相信我们的人生会走得更加美好。
15、顺应自然: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改变自然。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16、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老子说“上善若水”后,一连发出七个“善”的感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七善”,都是依据水的特性来说明的。
17、总之,《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主旨是:人生苦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欲望,把握当下,享受和平和宁静。
18、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对于女性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尤为重要。总之,道德经为女性提供了一种智慧和指导,使我们能够更加坚强、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19、“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关于平衡的观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许多矛盾和冲突。例如,我们可能想要追求事业成功,但又想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我们可能想要关心他人,但又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会导致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因此,我们需要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调整自己的状态,平衡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追求某一个目标而失去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20、总之,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更加注重自然、平衡、尊重和内心的宁静。
1、能够读道德经,读到此处,一定会让你感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2、而愚笨之人因为见识浅薄、能力有限而办不成事正常,但精明之人因为善于卖弄智巧,往往也会因为锋芒毕露招人忌恨,或者仰仗自己聪明总是过度以主观意识妄为因此带来灾祸,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4、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无为的方法治世,天下就没有不能够治理的。
5、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句话的意思: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用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栓,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能捆住人。
6、任何一种不符合当下条件的方式都是错的,所以我们才说“在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处事标准”,因为相对正确的,都是不以主观意识为标准,这才是可以我们可以行使的中庸之道。
7、这一章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减少欲望,才能减少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是无谓的。如果我们过分追求自己的欲望,不断地想要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感到不满足和焦虑。过多的欲望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平静,带来更多负面情绪。
8、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奢侈的行为足以让家业败落,但吝啬的举动也会让家业败落,奢侈而败家是符合常情,而因吝啬而败家一定是因为遭遇了意外之祸而起;愚笨能够败事,而过于精明也会败事,愚笨之人败事是败在其愚笨才智,而精明者败事,往往是出现了严重的祸患。
9、《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10、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
11、《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减少欲望,消除烦恼”的道理,下面是我的感悟理解:
12、意思就是说: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可自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
13、这是一部中国乃至世界的宝典巨著。
14、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5、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一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
16、道德经第21章的主题是“虚空”。
17、所以说任何一种看似好的状态,或者是一个人引以为傲的举止,都未必是人生真正正确的处事法则,过度主观的举动必然会带来违背客观的问题,而最好的方式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条件而处事,也就是所谓符合中庸之道。
18、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停留于主观的状态,一个喜欢卖弄聪明的人,他的聪明是止于数的状态,而真正的智慧,则是让自己的行为能合乎道的状态。
19、而在最后告诉我们,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这一章开头就告诉我们,真正了解某个事物的人不会轻易地说出来,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它。这是因为真正的了解需要经验和实践,而不是单纯的口头表达。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过于武断地下结论。
1、整个一本书,所描述的就是道,大谈道的道理,可谓头头是道。告诉我们道的真正含义,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学者还都在不断的讨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可见这本书的高深之处,它蕴含了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都处于道。
2、就好像《围炉夜话》之中所说的那样:太过于奢侈不对,但是太过于节俭也不对,太过于愚笨有一些欠缺,但是太过于精明,同样有一些过“余”。
3、因此,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减少欲望,以此来消除烦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活得简单些,少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多花时间去享受自然、陪伴家人或朋友,寻找内心的安宁。
4、《中庸》之中有一句话,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二、为无为,则无不治。
6、在任何情况下能找到当下环境所存在的条件,按照当下环境,顺其自然规律去发展,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状态。
7、老子说,国君不是杀手,可倘若他们用杀人来威胁百姓,那么最终受伤必然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是杀手,却做着杀手做的事,总有一天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8、另外,这一章还提到了“红绳系足,以待牛羊”,意味着我们该尽可能地准备好一切,然后等待事情的发展。这也是告诫我们减少过多的牵强附会和干涉,顺其自然。
9、此外,“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也提醒我们,要有节制地消费和追求物质财富,避免贪婪和盗窃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10、所谓“中和”,并不是指面对问题的时候简单折中,或者直接选择圆滑退让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状态下,不管表面呈现的方式是主动还是被动,但其本质根源都是依照事物的客观条件作出适合事物自然发展的举止。
1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为了争夺权利、财富或地位而相互斗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不尚贤”的原则,不再追求权利和地位,而是平和相处,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12、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对立统一、共同存在的,没有这个,就没有那个,缺了哪个都不行,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分别、执着,那就真正得“道”了。
13、《道德经》第三章是一篇关于“不尚贤”的短篇章,它讲述了一种不追求权力和虚荣的处世智慧,具有很深的启示。
14、老子想表达天地是公平公正的。即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差,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15、它真的是一部智慧宝典。
16、其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不多藏”、“不多有”等句子,这些语言都与“简约”、“淡泊”等词语相呼应。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因为过度追求物质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而这些让人感到内心平静、淡泊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藏。换言之,只有在放下过多的物质和需求之后,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17、《围炉夜话》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18、追求平衡:道德经中提倡“中庸之道”,主张追求平衡和中和。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极端和过度的现象,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平衡和中庸之道,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0、可见《道德经》这本书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影响是广泛。
1、最后,“玄同”这个词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境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描述的事物或情境。这时候,我们需要接受这种无法理解的状态,尽可能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2、所以《道德经》中所说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这样,能够找到合乎规律的大道行为,这一点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以“中和”方式顺应自然之道的中庸智慧。
3、求得内心的宁静:道德经中提倡“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忙碌和焦虑,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4、再次,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去私欲,以养公道”,这种思想注重个人的修养,倡导摆脱私欲的束缚,从而达到公正公平的处世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私欲会让人们偏离正道,跟随私欲而行,做出错误和不公正的决策。因此,懂得去私欲,追求公道义理,才是真正的高尚品格。
5、本章开篇便是一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抗战时期有不少英雄先烈就曾引用这句话。
6、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7、从谋事层面来说,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时,尽力为政,而从修身层面来说,则是不求主观妄念,但求客观不偏不倚的智慧。
8、在这个世间生存,对于任何一种人生,任何一种环境来说,并没有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存在,只有在相应的环境下,按照当下环境存在的法则顺应自然,并能主导事物各随其性,从而达到均衡平和之处,最后让事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