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3、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5、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6、故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四海之内,其心在一。
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8、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0、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1、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2、经典名言及意思
1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14、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右第一章。》
15、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7、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18、十、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19、赏析:均:平治,把天下国家治理好。下国家可以治理好,官爵俸禄可以辞掉,锋利的刀刃可以踩踏,中庸却不可能做到。
20、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1、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中庸》开篇谈到“修道谓之教”,耐人寻味。愚以为修道即修身,修身而后可以教国人。所以,教育之道在于修身。
3、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4、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7、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8、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9、君子慎其独也。
10、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2、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13、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14、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15、赏析: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阐明,我知道原因了:有才德的人认为太简单而不必阐发,无才德的人又不求甚解。这就好比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辨知其中的滋味。
16、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7、四、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右第六章》
18、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19、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0、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3、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4、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学而不好思,虽知不实矣。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6、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7、八、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
8、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9、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10、赏析:孔子说:“道大概得不到推行了吧?”
11、赏析: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策,都记录在书籍中,他们在世的时候,政策就能够同行。他们死去的时候,他们的政策便停息了。
12、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1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4、九、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第二十章》
15、《中庸》是一本由孔子的学生记录的经典著作,它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以下是《中庸》中的一些经典名句:
16、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17、译文: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19、君子之道,费而隐。
20、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再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1、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2、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3、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4、赏析:爱人的亲疏差别,尊贤的等级区分,是礼产生的根据。
5、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7、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8、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9、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古而已,学者为怪焉。
1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12、以上是《中庸》中的一些经典名句,它们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原则。
13、齐:管理。修:修养。
14、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5、赏析:他喜欢向他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浅近的话。隐藏其中不善的,宣扬其中善的。把握事物的两端,而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道用于百姓。这就是他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
1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7、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8、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9、赏析:如果能够遵行中庸之道,即便愚笨也一定会很明达,即便很柔弱,也会变的刚刚强。
20、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1、《大学》中的经典名句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3、三、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中庸·右第五章》
4、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5、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6、学生没有教好,就不要去怪学生了吧。
7、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8、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9、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实现自己天性的人;能够充分实现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充分实现他人的天性;能够帮助别人充分实现天性就能充分实现万物的天性;能够让万物充分实现天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10、大学与中庸是两部著作。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止于善。
11、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2、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13、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14、赏析:达到了中和,天和地就各在其应所处的位置,万物就繁育生长。
15、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6、【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17、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8、赏析:南方强还是北方强呢?或者是你心中的强呢?用宽厚温柔的态度去教育别人,不去报复那些无道的行为,这边是南方的强,君子都会选自这样做。
19、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0、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