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第一,心学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儒家学说大致可以这样来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以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及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在宋朝,理学大行其道,而南宋的陆九渊则是开启了心学的另外一片天地。到了明朝的时候,王阳明在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的基础上,对心学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阐释,并首次提出了心学的概念。
2、他进一步说,从格物到致知是认知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积累到贯通的过程。格物与致知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3、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这一观点和韩寒当年写的一篇文章《杯中窥人》的观点一致,就是说,人随着进入社会,慢慢的被腐蚀,就会心性发生改变。
4、通过这两件事,可见“格物致知”影响之深。
5、用任继愈老先生的话说,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王阳明,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6、第三,王阳明的心学,是建立在对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的。关于心学吗,陆九渊最有名的话就是:"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就是理,就是宇宙的终极,就是一切。所以,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能审视自己的内心,用他的话就是发明本心,一切就都OK了。与朱熹的理学不同,陆九渊的心学认为,不需要多去读书求学,只要收拾好自己的内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7、花开花败是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但是能不能让我的内心波动,却是由我决定。
8、知道了这重关系,就好理解“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了。人在社会生活中,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才能进入“不动心”境界。
9、王守仁的致知格物其实就是穷究吾心之良知。从而把《大学》的实践道德思想转变成自己的"格物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论。
10、后人,称这四句话是“王门四句教”。
11、“理学”,自北宋产生,盛行于南宋和明,衰落于清。这期间,涌现众多学派,影响广及千年。
12、明末清初的颜元,则对“格物致知”各种理论作了一番总结,认为,“格”就是“手格猛兽之格”,即亲自动手去做;“格物致知”,就是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强调了认识和习行的结合。
13、成功的关键在于不要相信惯性思维,本性思想,要学习事物的规律,人性的弱点,应为大部分人都是受众,他们只能被操控,而按照具体规矩办事,就可以操控事物,人,外在的一切。所以修心,有多重要?
14、朱熹则在程颐研究的基础上,上了一个档次,不仅高度重视“格物致知”,还总结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论”。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礼记.大学》所讲的“七步骤”,包括“格物、致知”,原意是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17、为善去恶是格物
18、宋明理学,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儒、释、道三教冲突融合的结晶和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19、疑则有进的前一句是为学患无疑,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最害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才能有进步的空间。出自《陆九渊集·语录下》:“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录》认为一个人有无道德,完全是由上天决定的。当然,即使人们心中有了善端,但在外在利欲的引诱下也可能作恶。因此,提出了贬功利、崇道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活在世上,应分清义与利的界限。人类的历史
20、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在于“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知。
1、宋明理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代表人。在“格物致知”认识论的研究上,也呈现多元局面。
2、第二,心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认为,心学的核心精神是致良知,这个致良知,就包含了要知行合一的意思。要了解他的致良知学说,首先要搞懂他的四句教,这是了解心学的关键门径。
3、“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4、明·王阳明·心学四决
5、王守仁“心即理”是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他对格物的解释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来,格物没有内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这样,王守仁的格物不是朱熹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
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的意思是:学习这件事情忧患的是没有疑问,学习中只有疑问才会不断的进步。
7、朱熹与陆九渊兄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讨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谁知经过三天的讨论之后,朱熹与二陆的思想不断没有弥合,反而使得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中国思想上的两个体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8、陆九龄的想法,显然单纯了些。在《陆九渊集》记载,当陆九龄的诗念到一半的时候,朱熹便对吕祖谦说:“子寿早已上子静舡了也。”也就是说,陆九龄是和他的兄弟陆九渊坐在一条船上。这条船当然就是“心学”之船,而不是“理学”之船。
9、我们先放下朱陆的学术观点不说,因鹅湖之会,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龄都留下了诗。朱熹也进行了唱和。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
10、儒家将"慎独"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行为准则,认为"慎独"是个人道德风范的最高境界。人前为人不难,而人后,在没有了监督,没有了任何他人的时候,所面对的除了天地,就是自己。
11、开场白之后,就是陆九渊的发言,他说:
12、心学四决告诫我们:对于自己,既要做到“知善知恶”,心中又必须“无善无恶”;对于他人,尽管他“有善有恶”,却要引导他“为善去恶”。如果能做到这四点,就能够取得成就。
13、人在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爱父母,大一点,就懂得对有本事的人产心钦佩的感情。从古到今,人的一切情感都是从“心”生发出来的。这就是陆九龄抛出的观点。“有基方筑室”,“无址不成岑”的“基”与“址”,就是所谓的心了。留情着意,是做学问的态度。最后两句。陆九龄是比较客气的。珍重友朋与须知至乐,是表示大家友谊第一,从辩论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14、另外,“理一元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心一元哲学”中强调的道德主体价值和个体自觉,都对后世思想家有一定的思想解放和早期启蒙的作用。
15、对于王明阳的这一观点,读者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16、这里要插上几句。前面说到,朱熹属于“理一元论哲学”。他在程颐融合佛教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即“总合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又各自有一个理;然而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一个理的体现”。
17、当下的我们,除却这些人事之外,更兼以生态灾难、环境报复乃至外力侵凌,种种灾祸叠加层累,内心之彷徨、无奈以及苍白只能是愈演愈烈。人们发现,尽管也曾找寻出诸如科学、理性、建设性之药方,而疗治起来,不过止痛而已,琥珀般包裹的效果或不错,但那种无力感,却是始终如重重雾霾,驱之不去。
18、君子慎独,所指的"慎",就是来自"超我"的自律:严格地约束自己,努力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宋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人可以骗得过所有人,然而,却最骗不过自己。慎独,于人是坦然,于己则是心安。
19、“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学说,但也同时分为各有侧重的学派。
20、你当然可以将这种自信解读为学问的、人生的、道德的乃至世俗的信心,无论是立德,立功,立言,还是配享孔庙,绍续前贤,都是一样的。内心之大、之深厚,与天地齐、与百代同。这样,也就有可能暂时从尘世的纠结之中跳脱出来,心无旁骛,专注于想做、愿做、能做的事情。而若是做到了这一点,任何人、任何时候的任何事情,当然也都能做成事业,也就不存在什么阻隔了。
1、“知行合一”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在人们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知而不行”与“行而不知”。有些人有了方向,却没有执着的品质;而有些人可能有执着的品质,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两者都难以获得成功。
2、明代的罗钦顺,是当时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他与王夫之,都受朱熹影响,关于“格物致知”,在“尽吾心中之理”方面,有所发挥。
3、世间事物没有一成不变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这一思想不管是我们的先哲书籍《易经》《道德经》,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是一致认同的,可阳明先生却认为可以不假外求,很明显他没有得道,他只是找到一种方法而已。他在世时得不到儒家的支持,嘉靖这个号称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也不待见他,大家都说他是离经叛道。
4、所谓“心即理”,在王守仁看来,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样将“心”与“理”分而为二,从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的分离。为此,他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万物皆归于吾心”,并由此说明进行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够了。
5、总体上,理学,作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央集权的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统治起了稳定和维护作用。
6、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8、一方面,我们批评那些“知而不行”者,指出:知识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千万不要走到相反的极端。那就是“行而不知”。
9、这句话和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意思非常相近。说的是,人出生以后,本身是没有善恶观念的,这种观念是心性的根本。
10、二、阳明提出的“此心俱足、不假外求”
11、“心即理”很明显地体现于王守仁的一个论断:“心外无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一说,与佛家的充满禅意的一段对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风动邪?幡动邪?”“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心学”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
12、理学在东北亚和东南亚,都有广泛传播和影响。所传及之国,往往形成了源自中国而又结合其本国情况的的“气学派”、“朱子学派”和“阳明学派”。
13、王阳明,属于陆九渊“心学”一派。关于“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他认为,“格物”,是为“正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
14、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弄明白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
15、第三,如何才能发明本心呢?这就需要反求诸己和自我反思反省的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陆九渊的心学,与孟子的性善论、良知良能的学说联系起来了。孟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自己丢掉的良知。孟子说,学问知道无他,求放心而已。
16、鹅湖和教授兄韵
17、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科学分析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在“知”的基础上,“行”在本行业的前面。但是,超前要适度,要在“行”的同时不断学习,让我们的“行”不至于迷失方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18、但从宋代理学的程颐开始,则将其上升到联系“本体论”的“认识论”高度。
19、朱熹的儒学前辈程颐,已经将“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来论述了,只是还不是高度重视。
20、“格物”,唐孔颖达《疏》云:“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这是说,“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1、王守仁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君子慎独的意思是越是在隐蔽、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自己独处的状态下,君子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3、其要点包括:
4、造成“行而不知”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民主意识、自律意识缺乏,修正自然也要从这几方面着手。
5、他创建了著名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6、当他被发配到贵阳龙场,经历生死浮沉后,发现了人事的本质是心,心外无物,心外无法,但又提出心需要在具体的事在磨,方能立得住,又提出知行合一。
7、朱熹,与程颢、程颐属于狭义“理学”,以“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被称为“程朱理学”。
8、民间向来认为,中国儒家有两个半圣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由此可见王阳明在修为致道上的崇高地位。
9、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在王守仁看来,良知天理在人们的心中,天理的昭明灵觉就是人心之虚明灵觉。通过它,人们便能很自然地感觉或判断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非,从而推动良知,并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见,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学说,充分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去恶为善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使之成为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精神本体。
10、他说,“格”,为至为尽;“物”为事。“格物”,是“即物而穷尽事物之理”。“致知”,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11、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当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2、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13、《大学》有云:“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王阳明也劝诫人们:放松你的心,使充盈的“天理、本心”呈现在眼前。
14、陆九龄应该是比较宽厚,有长者风度的。他希望这种切磋学问的过程,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做为陆九渊的哥哥,他希望朱陆双方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又不要因为学术观点的不同,而影响相互之间的友谊。所以,陆九龄的这首诗,既抛出了心学的观点,也提出了讨论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把握的度。是一个非常得体的开场白。
15、做学问最害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才能有进步的空间。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
16、王阳明的哲学将儒家的思想通俗化,带有世俗人情的味道,从而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王阳明心学不但对明中叶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巨大,对近现代思想界、学术界及教育界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学还传播到海外,影响世界文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特别是与中同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着历史悠久的“阳明学”发展史。此外,王学对后期朝鲜、欧美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学术魅力。
17、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关于“理”的认识论。
18、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9、王阳明认为:“在心体上不能有任何的杂念和念头,就像眼睛里不能容一粒沙子一样。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
20、知善知恶是良知
1、要学习心学,就要看王阳明语句集《传习录》曾经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修心理论,儒家偏重于一切向内求的广白理论修习,佛家,道家,偏重于出离于世的修习,都有不足之处,尤其王阳明由儒入,觉得儒家理论浮而不实,没有遇事具体的致用之法。
2、具体当他在剿匪时,有远中近三伙土匪,近的最强,中的最弱,远的不弱不强,若是按远近当剿灭第一伙,按难易,当剿灭第二伙,但是他带兵直驱最远的一伙,为什么,应为大家都觉得不会去最远的一伙,所以出其不意,一举成功。
3、具体的修养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居敬存养。按王阳明的解释,“居敬”便是存养工夫,亦即“存养此心之天理”。第二是省察克治。道德修养先是反省思诚,识得病根所在,接着要做真实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欲,这也就是“破心中贼”。第三是事上磨炼。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还必须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和体认,例如在事亲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悌。
4、王守仁认为,人们不仅应当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即应当“知”,而且还应当将这种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行”,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称得上“善”。换言之,“知”与“行”应该统一于人们认识事物、遵循规律的全过程。
5、所以,在王守仁看来,“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示其规律,所以,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6、《礼记》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君子个人修养与为政治国的关系;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总纲”;然后具体讲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中,“修身”是根本。
7、心学之行动性,也正在于此。冥思不是目的,更不是归宿,而是路径;修习也不是方式,更不是皮相,而是本体。力量从来不会无端地产生,也不可能随意施加,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可能唤醒它。不要问世界能为你做什么,还要问问你能为自己做什么。一味的纠结、纠缠,只能在相互无谓的倾轧中虚耗生命,并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信任底线,不可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8、天下又岂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
9、“知行合一”
10、王守仁著作《传习录》是最主要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形成了更完备的“心学”理论系统——“王学”。
11、所谓“行而不知”就是仅仅机械地执行,却没有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靠经验成功,却将一时的成功经验看成不变的规律。无可否认,经验很重要,但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总在发展变化,如果一味依赖经验,成功只能是昙花一现。
12、当日本得到这套理论大量实践发现,将理论带入实际,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
13、首先,要反对“知而不行”的态度。“知而不行”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而不能行”,二是“知而不去行”。前者是不能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而后者则是从思想上根本就没有打算去实践。读死书、死读书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者,往往是“知而不能行”者,只是用读书来装腔作势、装点门面,为知而知,自我陶醉,自我欣赏或自我炫耀的人则往往是“知而不去行”者。
14、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15、“格物致知”,载于《礼记.大学》。
16、比如王阳明,他认为,心的“良知”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就是说,“心”在本体论方面是事物的源泉。
17、谈及王阳明,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他原名王守仁,号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成就之高,对后世影响极广。尤其是“知行合一”的修为准则和“心学四决”,最是他心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18、有好友指着长在岩石缝中的花问王阳明:“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能让花开或者花落?”
19、即使某一天天灾或者人祸来临了,只要我心中波澜不惊,那么永远都会处在一个美好的桃花源和艳阳天中。
20、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