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现代文化来说,就是分门别类的知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等等。
2、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3、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加上引申出来的御人术。
4、入:回到家里。
5、弟子:弟是平辈当中做小,子是子女。
6、书:文字,文学,文章,书法,绘画方面的知识。
7、每一个人随时都在弟与子的位置上切换来切换去。在家里要面对父母,所以是子;在外面接触的是亲朋好友,以及不熟悉的人、陌生人,所以是弟。弟的意思是谦虚,自我放低姿态,不是真的给人做小弟。弟也好,子也好,做事的时候都需要谨慎有信用。待人需要有爱心,对家人友爱,对兄弟朋友友爱,再扩而充之,对所有人都能友爱。
8、当代人对论语的看法。其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论语经过几千年的传承,解读的版本成千千万,有的解读让人诟病,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没有哪种解读能够确定是代表孔子的原意。很多人对论语的了解也是道听途说,先入为主。
10、要把书读活。用活。要在实践中去领悟,用于指导实践拿到好的结果,这才是读书的目的。只有不读死书,不照搬教条。才能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结果。
11、《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
12、再看《论语·颜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孔子非常欣赏颜回的品德与才华,可惜,他风华正茂就早早离开人世,孔子非常悲戚。
13、射:射箭之术,引申为强身健体。
14、就是说上面的孝、悌、谨、信、爱,都是要在日常行为当中有所实践的意思。
15、那么论语中的那些文字在孔子当年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只能靠自己去推断了。
16、孔子说: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7、可是实际情况呢?比如我们传一个话给身边的人,这个人也在传给下一个人。传着传着就把意思给传变了。
18、“有教无类”,孔子首开中国教育历史上私学的先河,打破官方教育的垄断,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的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开启民智,让平民子弟同样受到最好的教育。不分年龄大小,不分社会地位,不论家庭背景,不论智力高低,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同等对待,都可以成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教育。让他们认真学习,各尽其才。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孔门十哲,孔子为当时的社会培养出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19、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思想家,“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之间的各种回答,汇集而成,有关孔子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非常丰富。温习孔子教育的格言,从中获得对孔子教育及其教学的认识和感悟,很有必要。
20、同理,如果对论语的某种解读,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那么这个解读相对来说是先进的。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
2、论语中的文字。是用来表达当时孔子的思想。
3、然而文字意思是会不断地变的。比如近代几十年有的词的意义就变化很大。比如“小姐”早已不是这个词以前要表达的意思。如果用我们现代人对小姐一词的理解。套用在古文上。那不成了笑话吗?
4、如果对论语的解读。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问题百出。那多半是解读者的境界有问题
5、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6、“循循善诱”,孔子教育学生诲而不倦,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道。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式,就是教师的一种高贵的品质。颜回称赞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语出《论语子罕》。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学生学而不厌,深有体会和感悟,是孔子教学中的一种超越。
7、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传递知识。如果说每个人都能够准确的理解论语的原意,还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那么后人对论语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8、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首先是要把原著背下来的。先对原著有个基本的理解。然后再看名家的注解做参考。对比不同的解读,启发自己的思考,去伪存真,才能接近真义。
9、时光如流水,在身边静静地淌过,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这句话时刻提醒着人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视时光,爱惜时间。
10、领悟的是原著,而不是去领悟别人的注解版本。
11、乐:音乐、诗歌、舞蹈等,善于使用丝竹之音表达内心世界,表述个人情操。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己经学过的知识,再结合新的内容相对比,就有着新的见解和新的认识。这就必须认真学习,多听多看,多见多闻,不盲目行事。学习本身是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反复地学习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13、《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4、要做到博爱很难,人与人之间时常会有摩擦,会有纠纷,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摩擦纠纷往往都是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博爱是对有纠纷的双方都需要友爱,这其中的处理方式就有不少学问可以琢磨。
15、如果做到了上面说的几点,还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再去学习其他文化知识。
16、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对论语的某一种理解是显而易见的不合理的。多半是理解错了,不是论语错了。如果是显而易见不合理的东西,孔子的3000弟子这么多圣贤之才,怎么可能是学的这样的东西了?又怎么可能传承几千年呢?
17、这样呢,虽然会让大家对论语的理解有千差万别。也好过以讹传讹传到最后连原著是什么意思的摸不到边了。
18、亲仁:亲近于仁。也就是离仁境不远的意思。
19、在古代来说是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0、什么是仁?仁有个非常著名的解释,就是博爱。
1、《论语》中蕴藏了比较深刻的做人做事道理。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因此,研读论语可以汲取很多思想的精华和知识的营养。对人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不是哪种观点人多就一定是先进的。而是哪一种观点能够指导我们赢棋才是先进的。
3、还是拿象棋为例。同样是一盘棋局。一群普通爱好者,集体商议决策,也下不赢一个象棋大师。举这个例子是想表达:
4、那么读《论语》是否能改变命运,我们先看命运是什么?
5、礼:待人接物方面的规矩、礼节,比如怎么寒暄,怎么送礼,怎么待客等等。
6、假如做到了博爱,那么仁就不远了。
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虽贫苦却依旧不改美好的品德,告诉我们应该有朴素,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8、出:在外面,休闲的时光。
9、“因材施教”,是对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智力等方面有所认识。再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个类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教育。让学习成绩好的带动相对差一点的同学,让相对弱一点的逐步赶上好的同学。孔子鼓励学生都应该有着自己的专长和鲜明的个性,品学兼优,恭敬温和。
10、“一箪食”,“箪”在古代是用竹子、藤条编起来,装饭吃的容器。“一瓢饮”,“瓢”是一种瓜,这种瓜破成两半,然后就拿来取水,在我小时候我还用过,用那个“瓢”来装水喝。“在陋巷”,我们现在在曲阜还有这条陋巷,留着给大家来观光、来纪念。“在陋巷”,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面。
11、“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认真思考。《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失,只思考不学习只是空谈。孔子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做到学用结合,只是徒劳无益。学不是漫无边际,而是学有方向,先学德,后学文,再用以实践之中。
12、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3、学问是对自身道德品行的修正打磨,文,是自身道德品行以外的知识。
14、“人也不堪其忧”,如果是别人的话,很多人在这种陋巷,都忧虑得不得了!但是,“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在这里一直也不会改变他乐道的这种心态,心态是非常地好。“贤哉,回也!”再赞叹了一句,够有贤德的颜回!
15、孔子博学无咎,以他的见识和认知,面对人的命运,也只能甘心承受,安之若命,感叹命运无常。孔子认为仁义道德,善恶因果这些东西并不能影响人的命运走向,寿命根本不是积德积来的,客观作用,不受主观影响,最后只得感叹,“噫!天丧予!天丧予!”。
16、泛爱众:博爱。对所有人都能友爱。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于《论语子罕篇》。
18、所以论语在传承的过程之中,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传授,不可避免的会偏离原意。即使是面对面的讲话都有可能造成误解,更何况是几千年前的文字呢?
19、读《论语》我们要感悟: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通过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人生的不如意,有些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但有一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易经》说:“自天有佑之,吉所不利”,意思是自己努力,上天才会帮助,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处之泰然,失之淡然。知道自己能够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20、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少年时就开始思考探索人生与宇宙的真理,直到五十岁时才敢说知天命,”可见人的命运深不可测,圣人不敢妄议。
1、知识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不知就必须虚心学习,谦虚请教。
2、论语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之所以能够独尊儒术。显然原意是很先进的。不可能几千年的古人集体犯傻。即使是在当代,不同学者对论语的解读也是千差万别。我们如何得知哪一种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呢?又凭什么根据别人的只言片语就对论语下定论呢。
3、所以古人,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经典背诵下来。然后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领悟。
4、就好像一个象棋棋局放在这里。不同水平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5、如果对论语的某一句的理解,非常的有见解,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那么这个可能比较近于原意。
6、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指导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学堂教育和科举考试。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上有着引用和借鉴的意义,他的德高望重,为人师表,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8、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9、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10、这里的行,是知行合一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