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夕阳无语燕归愁——苏轼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博现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进张琥》
4、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苏轼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
7、淡妆浓抹总相宜。
8、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李氏山房藏书记》
9、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苏轼
10、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谢馆职启》——苏轼名言
13、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潮州韩文公庙碑》
14、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苏轼
15、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苏轼名言
16、“人生如梦”虽略有消极成分,终归此词还是以潇洒、豁达为主。
17、见宋·苏轼《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这里指孔子。赤子:幼子。这两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样焦急。《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谓急矣。”~表现了孔子看到天下动乱,百姓痛苦,因而忧心如焚,急于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爱民如子的恻隐之心。
18、服人以诚不以言。《拟进士对御试策》
19、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20、苏辙每日给狱中苏轼送饭,两人约定,饭菜无鱼则尚平安,饭菜有鱼则危矣。一次苏辙因事而另托他人送饭,忘记嘱咐鱼的事,结果此人给苏轼送的恰恰是鱼,苏轼大吃一惊,认为命将休矣,于是写了动人心魄的《狱中寄子由二首》。
21、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超然台记》
22、心正则笔正。《书唐氏六家书后》
23、这首诗作于1062年,是苏轼途径长安时遇到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董传时,话别之际赠给董传的。当时董传虽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所以苏轼说他“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很有理趣,形容饱读诗书者恰如其分,曾被某诗词大会节目当作开篇词。
2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5、山色空蒙雨亦奇。
26、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苏轼
27、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贺新郎》——苏轼名言
28、敕法以峻刑,诛一以警百。《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苏轼经典语录
29、只缘身在此山中。
30、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苏轼经典语录
31、公元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台”。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勾起无限乡思,写下这首词。“诗酒趁年华”,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32、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刑赏忠厚之至论》
33、见宋·苏轼《策别十六》。养:养护,调养。逸:安闲,休养。这两句大意是:善于养护自己身体的人,使自己既能够得到休养,又能够经常劳动。身体常安逸,则易怠惰失神,血脉不畅;劳动过度,则又会神形疲惫,这些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的作法应是有逸有劳,劳逸结合,使身体一张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锻炼,如此调济,方能身体康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人才能健康长寿。
3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35、两句现在可借用来说明作官、为人都应清廉不贪,不是为我所有的东西,再微小也不能苟取。
36、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37、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9、“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兄弟情深令人泪目和羡慕,苏轼、苏辙二人真是兄弟情的千古典范!
40、冤者获信,死者无憾。《宋子仪大理寺丞》
4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2、远近高低各不同。
43、公元1061年冬,苏辙送哥哥苏轼至郑州,两人分手后苏辙回京写诗寄给苏轼,而这首正是苏轼的和诗。
44、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45、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上神宗皇帝书》
4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47、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志林十三首》
48、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49、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50、这首词是苏轼于公元1082年春3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充满乐观和自信。
51、出自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
52、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5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54、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苏轼
55、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现书。《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名言
56、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文说》
5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送安淳落第诗》
58、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应制举上两制书》
59、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
60、欲把西湖比西子,
61、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62、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答乔舍人启》
63、传神之难在目。《传神记》——苏轼名言
6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65、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苏轼
66、养生治性,行义求志。——苏轼
67、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盲。《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68、苏辙不顾自身安危,自京城千里疾驰报信,后又上奏皇上自愿免终身官职保哥哥一命,未奏效后又四处奔走相救。
69、恃大而不戒,则轻敌而屡败;知小而自畏,则深谋而必克。《策断二十四》
70、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71、这首词作于1084年12月24日,当时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他来到泗州即上书朝廷,请求罢官回宜兴休养。此词就是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而作。
72、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7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苏轼经典语录
74、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苏轼
75、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
7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7、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78、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与谢民师书》
7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水龙吟》
8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1、水到渠成,不须预虑。《答秦太虚书》
8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8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8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形容人生很形象、生动,饱含无限沧桑和感慨。
85、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86、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87、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88、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89、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90、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
91、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
92、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93、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9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95、苏轼的读书名言有:
9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97、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98、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甥求笔迹二首》
99、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这两句大意是:水一流到就会成渠,不必事先忧虑。这两句在原文中是说:自己在黄州虽然经济拮据,但节俭度日,生活还过得去;到时真遇到困难,另想办法,~。意即车到山前自有路,水一流到渠自成,不必事先忧虑,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襟怀。后用“水到渠成”比喻一切条件都已成熟,事情即将顺利完成。
100、这首词是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乌台诗案”的委屈和不甘还在,苏轼心中有无尽的忧愁,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求解脱。此词就是苏轼游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时,触景生情、有所感慨而作。
101、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102、出自苏轼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103、“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派心安、淡定、恬然,成为很多人的网名和座右铭。
10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