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2、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3、指鹿为马:小明故意说错了事实,想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谎言,指鹿为马。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
5、心照不宣:小明和小李有一些默契的事情,不需要说出来,心照不宣。
6、画蛇添足:小明画了一条蛇,但他觉得不够好看,于是又加了几笔,结果弄巧成拙。
7、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8、画蛇添足:画蛇时多余地加上足。比喻做事过度,反而弄巧成拙。
9、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10、青蛙说:“我天天沿着井边爬好几圈,难道还会错吗?”
11、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12、一农夫去耕田,看见田边树下有只受伤的兔子,他非常高兴,拿着兔子就回家了。以后每一天的同一时候他都会在树下等受伤的兔子,但是兔子再也没有了,他的田地却荒废了。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
13、“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4、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孟子刻苦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15、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16、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7、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18、小海龟说:“我从遥远的大海那边来。我爬了一千多里地,爬累了,在这里休息休息。”
19、杯弓蛇影:小明拿着弓箭在林子里打猎,却被自己的影子吓坏了。
20、胸有成竹:小明准备参加比赛,因为有充分的准备,所以非常有信心。
1、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2、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3、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4、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5、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6、拔苗助长:小农民急着要让庄稼长大,于是一棵棵拔起来看,结果庄稼都死了。
7、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8、有人劝他出去走走,不要老跟家里读书,他回答:“我不去玩,只顾读书,就算我出去,也只是和其他人讨论诗书。”后来他成为有名的高等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9、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10、狐假虎威:小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小动物,但最终被揭穿了。
11、又有一天,一只海龟爬到井边,小青蛙问海龟:“你从哪里来呀?”
12、哭笑不得:小明做错了事情,被父母责备了,他想哭,但又想笑,感到很矛盾。
13、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4、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15、一箭双雕:小弓箭手一箭射中了两只鸟,非常厉害。
16、眼疾手快:小明眼疾手快,抓住了一只落在地上的小鸟。
17、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18、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19、纸上谈兵:小明喜欢看军事书籍,但从未实际参加过战斗,所以只是纸上谈兵。
20、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1、海龟说:“那就请你出来看看吧。”
2、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3、小鸟摇摇头飞走了。
4、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5、狗急跳墙:小狗被其他动物追赶,不得已跳到了墙上,但还是被抓住了。
6、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7、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8、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堂的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那里才是孩子就应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9、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进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工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0、杞人忧天是说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经常担心天会塌下来地会陷进去。还常常因为这件事整天睡不着吃不下。
11、守口如瓶:小明知道了一个秘密,但不敢说出来,一直守口如瓶。
12、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13、青蛙说:“朋友,地只有我的井那么大,你还用爬那么远吗?”
14、守株待兔:小农民守在一株树旁边等兔子,结果却没等到,反而错过了种树的好时机。
15、龟兔赛跑:小乌龟和小兔子比赛跑,小兔子一开始领先,但最终输给了小乌龟。
16、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17、井底之蛙:小青蛙生活在井底,以为那是整个世界,不知道外面还有更大的天地。
18、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19、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0、海龟找来一根绳子,让青蛙把绳子系在腰上。海龟把青蛙从井里拉了上来。青蛙看到外面的天原来那么大,地原来那么广。它惭愧地低下了头。
1、狼来了:小羊妈妈教育小羊不要轻信陌生人说的话,否则会被狼吃掉。
2、他的朋友看他整天精神恍惚就问他为什么?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劝他:天怎么会塌下来呢?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就算塌下来了还有别人可以一起解决啊!可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于是就有了“杞人忧天”这个故事
3、掩耳盗铃:小偷来偷东西,但把铃声掩盖住后,还是被发现了。
4、小鸟回答说:“我从远处飞来。我在天空中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5、在西汉时期,大儒学家董仲舒在年少时就读书非常刻苦认真,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常常快到黎明前才睡,然后鸡一叫,就又来读书,总共也睡不到三小时。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总是读书。
6、画龙点睛:小明画了一幅龙的画,但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点了一下睛,画面立刻生动了起来。
7、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8、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刘备。
9、雪中送炭:小明在寒冷的冬天里,得到了一些暖和的东西,感到非常感激。
10、画地为牢:小明在地上画了一圈,把自己关在里面,做了一个简易的牢房。
11、破釜沉舟:小军队只有一口锅,为了不让敌人得到,决定破坏锅,舍弃所有食物。
12、拍马屁:小明为了讨好老师,总是拍马屁,但最终被同学们看不起。
13、两头蛇:小明在路上碰到了两条蛇,一条往左走,一条往右走,让他很犹豫。
14、海龟笑了笑说:“朋友,你弄错了,地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15、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16、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17、车水马龙:小明看到市区里车水马龙的景象,感到非常壮观。
18、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吆喝的商贩和各种各样的顾客,其中有不少是屠夫,专门杀猪宰羊。孟子觉得很好玩,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19、赞语: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20、成语:如鱼得水
1、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2、心有余悸:小明经历过一次惊险的经历后,一直有一种后怕的感觉。
3、画饼充饥:小明饿了,但手头没有食物,于是画了一张饼图来充饥。
4、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