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问题的主要形式有:
2、做对联题,要明确试题的相关要求,要掌握大量的文学常识,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词汇,还要灵活地利用已知条件。了解对联的一般规则:
3、②分析选段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4、再次,要做到词语的联想,将断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5、“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知道它是这样的,更知道它为什么是这样的。
6、【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7、要平仄相合。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8、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
9、确定位置后,明确空是完整的一句话,还是一句话的一部分,在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句子是以句号为单位的。如果是一句话的半句话,需要与这句话表达意思完整。
10、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
11、试题把相对的事物全部给出来,让考生把这些事物按照对联的格式相互配对。
12、【例2】《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是中学课本中的名篇,请同学们回顾这两篇课文的内容,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13、②明结构: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
14、三、对联撰写。
15、A.“谦受益”与“满招损”
16、①寻线索:记叙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事件发展、人物变换、情感变化等方面去寻找。
17、【例4】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18、中考中对联题命题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常见的有四种命题形式:①对联链接;②对联配对;③对联撰写;④对联赏析。下面我们结合例题来谈谈这四类试题的实战技巧。
19、【参考答案】在内容上,这幅对联透彻地阐明了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在句式上,这幅对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修辞上,这幅对联巧用对比修辞,能够警醒人们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道理。
20、【分析】此对联事实上就是根据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内容而撰写的,也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对联的上联写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下联则写了赏景人的情感。由对联中的“忧乐”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1、二、对联匹配。
2、一、语句衔接的含义
3、问题的主要形式有: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根据理解句子题目所考查方面多少的不同,可分为单一题型和综合题型两大种,在解答时要具体区分,分别对待。
4、①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该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表明层次的语句。
5、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
6、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接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然后再向整体扩展。
7、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8、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说来,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9、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0、第三,抓暗示。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依据划线前面的文字的暗示,可以确定第一空的句子,还可以依据划线后面的文字的暗示来确定前面一个空的句子。也可根据划线句子的标点符号的暗示大致确定个别句子的位置。比如,划线句子中间有句号,可以据此确定紧接句子可能是带有主语的句子,而后,找带主语的句子根据前后内容确定句子的排序。
11、②时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
12、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13、要词性相对。讲究“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14、五、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考纲》要求初中生识别: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对比等八种修辞方法。考生对这八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和形式掌握不好,是无法解答这种题的。
15、【例5】下面对联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你对这副对联进行简单赏析。
16、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
17、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18、找排列规律。
19、【分析】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考试水平分四个层级:A、识记,B、理解,C、应用,D、欣赏评价。这道题属于D级,具有一定的难度。
20、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1、明排列方法。
2、直接设置语境类
3、分析行文脉络,明确文段话题、色彩等,话题、色彩保持一致。
4、四、对联赏析。
5、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那几种修辞方法。
6、“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
7、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这些句子应是紧密相连的,也能确定句子的先与后的顺序。
8、就是一个自然段中,空出一句话,之后让你在选项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9、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
10、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11、补全句子方法技巧首先要掌握词语的解释及其经典用法,其次要熟悉句子的结构、构词法和表达方式等;
12、【答案】乌龙潭对白马湖,莫愁湖对无想寺,总统府对状元楼。
13、看语句的逻辑关系。
14、间接设置语境类
15、【参考答案】①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②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③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④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16、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
17、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18、④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19、三、谈谈自己的体会。这类句子多是文章的论点、观点、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等,多以主观题出现。
20、要抓住关键字眼、总领句、总结句、相同句式等。有些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承接,有些句子上下句之间有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以及“又、再、也”等语言标志。
1、【例3】中国不少地名可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2、语句衔接这类题型通常是公务员的重点考查题型。这类型题目对于考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知如何入手去做,勉强做了之后,准确率也不是很高,所以经常属于一种被“半放弃”的状态。今天中公教育就带大家来学习一下。
3、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4、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5、一、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6、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7、④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8、二、理解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或情感,作者是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来表达基本意思和情感的。
9、①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
10、最后,根据文体的特点及上下文的相关性,结合句子的衔接和替换,正确理解并加以补充。
11、【分析】此题是一则补充对联的试题,对联的内容范围都已经给出,让同学们根据《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的内容来写,这需要同学们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有较深的了解。试题的上联已经给出,根据对联的特点,我们知道补写部分须是一个表示处所的偏正式四字词语,上联内容已经用了《桃花源记》,那么下联这个四字词语一定是《醉翁亭记》文中所提到的地址,经过推敲琢磨“滁西琅琊”较为合理。
1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13、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14、【中公解析】:空所处位置是尾句,具有总结的作用,并且是一句话的半句话,所以要保证句子的完整性。接下来再分析行文脉络,整体强调的是知道与不知道的事情,话题一致原则,只有B选项符合。
15、试题给出一副对联,让考生回答与此对联相关联的内容,比如对联所涉及到的典故,对联让你想到的名人或名句等。
16、确定空所在的位置,如果空在一个自然段的首句,首句一般有引出话题、开宗明义的作用;如果在中间,一般有承受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尾句,一般有总结的作用。
17、问题的主要形式有:文中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第x段摘抄与第y段中画线部分照应的文字。
18、【分析】此题结合同学们熟悉的名著来考查对联知识。这需要同学们对《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有所了解。上联是根据《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来写的,对联先给出一个评价人物的四字词语,然后给出这样评价人物的证据,那么,下联的内容也需根据名著中的一个人物事迹来写。同学们可以根据参考人物来选择人物故事,这样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对联。
19、“谦受益”与“满招损”: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20、一、对联链接。
1、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根据主次轻重来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
2、D.与土地的关系比较密切
3、再好的技巧也需要多加练习,为你奉上:
4、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5、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
6、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7、语句衔接类题目
8、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9、无论什么性质的语段,语句与语句之间总有一定的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则是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
10、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察调整确定。
11、看语段的表达方式。
12、②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13、四、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
14、C.都有一般自由知识分子那种精英气
15、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句子排序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6、如果是需要衔接的语句在句中,即居中类的衔接,我们需要考虑前后文的逻辑性,填入恰当的衔接语句;如果是位于句末的语句衔接,即结语类的语句衔接,我们需要寻找标志性的带有结论性的关联词,或者找出文段的话题所在,在话题一致的基础上保证文段整体的连贯性,做出结论性的总结和归纳。
17、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
18、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19、③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20、审察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