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释】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2、【虎变不测】无法预测老虎身上的花纹发生什么变化或何时变化。形容非常之人的行踪或性情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3、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4、金虎送福:指福运临门、富贵盈门,适合在虎年向他人传达祝福。
5、金虎闹春:寓意吉祥,虎年吉祥。
6、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7、【虎豹豺狼】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8、虎据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9、金虎旺财:金子做的虎可以让人发财。
10、一、含虎字的贬义:
11、【成语解释】: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12、虎生猪猡-又笨又恶
13、虎乃百兽之王,汉语修辞以“虎”为喻,据其特性,可喻威猛,或喻凶残,更可喻惊险。诗文常以其寓褒贬、辨善恶,美刺双宜,褒贬两用。
14、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凡,如龙虎之姿
15、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量。
16、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17、她真是固执;我费了~才把她说服。
18、九牛二虎。比喻很大的力气,形容做事很费力。
19、虎驮五福贺新春
20、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1、虎头虎脑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多指儿童。
2、如龙似虎:形容勇猛有活力。
3、虎坐莲台-冒充善人
4、这个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
5、于是这种动物性使它与“豺狼”齐名为伍。于是“虎狼之国、苛政猛于虎、官虎吏狼”的谴责鞭笞之声不绝于口。——这种观念出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其实是借老虎说事以刺世疾邪。人们对“虎”褒贬参半,爱恶皆存;而对“狼”却清一色的贬斥,“狼”字成语无一褒义,便是明证。
6、熊腰虎背:腰粗壮如熊,背宽厚如虎。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7、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8、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9、虎入中堂-家破人亡
10、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11、【虎豹九关】九关:九重天门。到天庭去的九重门都有虎豹把守。比喻凶暴残虐的弄权之臣。
12、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13、谓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14、第四,“虎”字成语这种繁复的感情色彩和相反相成的审美心理,。
15、玉虎迎春:寓意吉祥。
16、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17、“龙”是帝王象征,沾上皇族的高贵,高高在上端坐庙堂之上享受奉祀;而“虎”却是山野之王,颇具草根情怀,却“气吞万里”,因此,与欧美雄鹰、非洲雄狮、南亚大象一样,老虎就是华夏理想主义的英雄图腾。
18、芦花鸡,大黑猪,小刺猬,
19、【成语结构】:偏正式
20、贬义的成语如下:
1、龙行虎步: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2、大白象,小花猫,小馋猫,
3、张满喜是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的一位退休干部,他长期在乡镇工作,与农村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张多才多艺,左邻右舍办红白喜事和逢年过节是他最忙碌的时刻,因为每当此时正是他大展艺术才华的旺季。
4、活泼壮勇的姿态.
5、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6、“虎”与“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
7、九牛二虎[释义]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比喻花费非常大的力气。[语出]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
8、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
9、【虎饱鸱咽】像老虎一样凶残饱食,像鹞鹰一样贪婪地吞咽猎物。形容贪官污吏凶狠贪婪。
10、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没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个女儿教道,教得个女儿如虎添翼一般,那里听薛夫人的解劝。”
11、【成语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
12、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13、虎窝里跑出个羊羔-虎口余生
14、九牛二虎出自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
15、福虎呈祥:年幸福如意吉祥。
16、龙争虎斗!龙磐虎距!龙潭虎穴龙腾虎跃
17、老虎的胡子谁敢摸
18、老虎门下官难做
19、中性成语,如“虎落平川、狼吞虎咽、饿虎扑食、二虎相斗,虎口拔牙”等。中性者只占总数一成,多为客观描述。
20、我费了~;今年高考还是落榜了。
1、虎跃龙腾大有年
2、“虎”字成语,褒义、贬义、中性皆有之。
3、踞虎盘龙: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4、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抓紧抓好,善始善终,决不能~。
5、“喻之二柄”得以存在的基础是:相当多的自然物同时兼有美与丑两种相对立的审美素质。譬如同一只老虎,既可以视为美的对象来观赏称道,也可以作为丑的对象来看待鞭挞。“生龙活虎、虎踞龙盘、龙腾虎跃”等是褒扬性的比喻,而“吏狼官虎、为虎作伥、虎兕出柙”等却是贬斥性的比喻。我们称许“战士个个小老虎”,却也可讥讽某位悍妇是“母老虎”,都是“老虎”,却爱憎迥然。——这种观念或手法的理据就是“喻之二柄”。
6、成语解释: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更加强大了。
7、【用法】含中性。比喻极大的力气或力量。一般作宾语。
8、虎背熊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9、如:“虎斗龙争、龙腾虎跃、盘龙卧虎、藏龙卧虎、龙行虎步、风虎云龙、降龙伏虎、虎踞龙盘、虎穴龙潭、龙骧虎视、龙吟虎啸、龙跳虎卧、生龙活虎、虎略龙韬、龙驰虎骤、龙幡虎纛、龙江虎浪、龙精虎猛、龙蟠虎绕”等。
10、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11、虎变龙蒸: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12、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13、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14、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15、为了生存,虎与生俱来必须具备顽强、勇猛、凶恶的王者雄风。中国民俗认为虎能驱鬼避邪,所以古时门神上除“神荼”“郁垒”之外还有老虎,用它镇宅驱凶。——这种观念产生于敬畏。因此,它和“龙”同享尊荣,但“龙”毕竟为传说的虚幻圣灵,可望而不可即,虚无飘渺,而“虎”却在动物园和马戏团落户,为现实之存在。
16、贬义者约占总数五成以上,多取虎之凶残义。
17、喝牛奶,挤羊奶,骆驼奶,
18、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词语中的许多表达就与动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下面我们就举例一些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来体会这些成语的生动和精当之处。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视眈眈、谈虎色变、如虎添翼、兔死狐悲。
19、褒义的约占总数40%,多取虎之威猛义。
20、【成语出自】: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1、周朝时期,周宣王听说公仪伯的勇力在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请来询问他的勇力有多大,公仪伯回答能将蠢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动。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说自己能拖住九头牛的尾巴而不让其动弹。
2、什么牛什么虎的四字成语-……九牛二虎
3、成语应该是如虎添翼
4、龙腾虎跃:腾:飞腾;跃:跳跃。像龙在飞腾,像虎在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
5、“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几乎都表贬义,例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拒虎进狼、官虎吏狼、狼贪虎视、虎穴狼巢、狼餐虎噬、狼顾虎视、狼前虎后、前怕狼后怕虎”等。“虎”与“羊”结合的成语完全表示贬义,例如:“羊入虎群、虎入羊群、驱羊攻虎”等。
6、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7、源自美学的“审美观照下的美丑二重性”和修辞学的“比喻二柄多边说”。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出:“比喻之二柄”就是“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就是说:同一个喻体可以具有褒贬好恶迥然不同的感情色彩。
8、虎超龙骧: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9、虎虎生威:像老虎一样有一种令人敬畏的气势。
10、第二,老虎是大自然的杰作。
11、今年是虎年,所以到处是关于虎的成语题吗?第四个字是虎的成语非常多,偏向褒义词的成语有:生龙活虎,势如猛虎,降龙伏虎,藏龙卧虎,人中龙虎等等;偏向贬义词性的有:如狼似虎,三人成虎,畏敌入虎,照猫画虎等;还有中性词性的:势成骑虎,割肉饲虎,敲山震虎…
12、褒义成语,如:“猛虎插翅、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啸风生、虎头燕颔、鹰扬虎视、将门虎子、酒虎诗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13、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14、第三,老虎捕食的凶猛残暴,使人联想到苛政的肆虐和暴力的凶残。
15、它斑纹美丽,体型娇健,步态优雅,表情威严,具有一种昂然的生命力,就是虎虎生气:雄威慑千里,长啸镇百邪,是威严、雄伟、阳刚的化身,所以演化为吉祥的图腾。——这种观念出于审美。
16、【出处】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17、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
18、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杀人
19、元·康进之《李逵负荆》:“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20、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