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问答

中国成语的来源 85句优选

时间:2024-08-01 16:59:40 科普问答

一、中国成语的来源有哪些

1、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用了一二百个典故,创造出诸多“成语”。

2、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3、第二点,狭义成语,高度凝练,大多包含有超出字面的含义,比如,“守株待兔”,绝不仅是指坐在树下等着兔子装晕在树上;广义成语中的“溢出”部分,则一般不具此特点,比如,“广开财路”,就是广开财路,换成“广开才路”也一个道理。

4、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5、狭义成语,不包括习用语、谚语和现代约定俗成的词组和短句,而只是指包括清代在内的古籍中使用过,或者从中提炼成的词组或短语。

6、来源于神话寓言。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7、来源于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8、几个成语的来历:

9、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是在《红楼梦》里有了这个说法。

10、按照这个说法,“成语”必定是在古书里有出处的了。

11、其次,古代的一些文体,促进了“成语”的形成。

12、郭沫若对骈文的评价不高,他在《中国史稿》中说:“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13、“引经据典”,一是为自己的文章找理论根据;二是提高自己文章的质量,增加分量。久而久之,很多被引用的“经典”,就成了“成语”。

14、古时候,至少清代以前,大概没有“成语”这个说法。

15、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16、广义成语,包括习用语甚至谚语,也包括现代汉语中约定俗成的词组和短语。

17、更重要的是,这明显用了诗歌中的“兴”手法。

18、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0、凡为人者,皆可歌也!

二、中国成语的来源和历史

1、可以算有,就是——汉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

2、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马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3、“分道扬镳”的由来

4、《易》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已经脱离了歌的范畴,明显是民谣,而用是“谣占”,演变成诗了。

5、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诗一直是主流,而吟也是一直是主流。民歌却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词!

6、说“成语”就是“成熟”的语言或者句子,这个说法未必准确——我们日常说的,哪句话不是“成熟”语言或者句子呢?都是。

7、《论语》,后来成为儒学的经典,里面很多词组和短语,也成了“成语”。如“不亦乐乎”、“巧言令色”、“温故知新”、“尽善尽美”、“见贤思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很多。

8、悲伤的哭泣,愤怒的喊叫,细声的安慰,这种生物与之俱来的声音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9、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永远都是歌。

10、不说广义的成语,只说狭义的成语,有多少条呢?大概谁也说不出一个十分精确的数字来,但无论如何,一万条以上肯定是有的。

11、“男左女右”的由来

12、首先,中国自古,讲究“引经据典”。

13、那么,广义成语和狭义成语有什么区别呢?

14、显然,歌的出现应当比语言还要早,一开始是声音,而且应当是拟声,所拟的自然是飞鸟、飞兽、溪山,春风等大自然的景色。

15、诗从歌中脱离了开来,变成了吟,而吟也是唱的一种!所以当时有许多诗后面要加上一个“吟”字,比如《节妇吟》、《白头吟》,刘备顾顾茅芦孔明不是在吟么,曹操《短歌行》不也是在吟么,这个吟就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从唱中脱离开来。

16、伏羲、女娲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17、《易》离卦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可见,在商朝就已经有了乐器。

18、这样,把“成语”中的“成”之含义,也一并诠释了——“成”,不是成熟,而是“定型”或叫“成型”,即所谓固定用法。

19、所以,歌比语言还要早!

20、红楼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讲到宝玉和冯紫英蒋玉菡薛蟠等人吃酒。宝玉说,要行酒令:“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三、中国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1、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

2、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3、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4、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5、也就是说,当时的诗,和夏,商,周,春秋一样,都是唱的。后来的乐府也是唱的。

6、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7、“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分道为何“扬镳”呢?

8、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9、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0、《尚书》里也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这已是为诗歌量身订做了,按保守算法,如果这种成型的诗歌理论产生的时期是周朝,按时代向前推,商朝时期肯定已经有诗歌了。

11、其实,什么叫“成语”,至今也是众说纷纭的一件事。

12、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13、汉语中的成语是怎么来的?

14、商有文字,多为甲骨文,更多为卜辞,可以在《易》中得见。《易》中有民歌,比如“渐”卦里有“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已经接近于押韵了。

15、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

16、比如,魏晋以后产生的骈文,是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到南北朝,达到骈文的全盛时期,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也常夹以杂言。唐代,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

17、当语言出现的时候,歌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发音做为填充。而部落的首领在祭祀,战争期间,自然也需要这种充满情感的表达方式。

18、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19、在中国大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是与“事业单位”平行使用的常用词语,《辞海》1979年版中,“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事业单位”的解释为:“受国家机关领导,不实行经济核算的单位”。

20、第一点,狭义成语,基本上是书面语,是从文章里来的,属于文语性质;而广义成语,其中的“溢出”部分,则往往带有口语的特点。

四、中国成语的来源和发展

1、《易》中孚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还有六三“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还有完全可以证明,在商周期间,诗歌已经成为了主流。甚至有了“和”

2、古典文学中,也使用谚语和歇后语,比如,“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比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等等。

3、至少有两点——

4、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5、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6、成语的来源,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7、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8、从目前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断竹》应当是大声喝斥,以赶早乌鸦;《击壤歌》里的歌词已经成形,应当是后人伪作。《南风歌》更是如此,明显带有知识分子的痕迹。如果《卿云歌》所载无误,那么显然在卿云歌之间就已经存在诗歌了。

9、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10、来源于古书,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和经过加工紧缩、减字、增字、换字。例如:一鼓作气、瓜田李下;

11、“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形成,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12、比如《论语》,《学而》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引用《诗经》,“切磋琢磨”,是著名的成语。

13、成语有四种来源

14、来源于群众口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狼子野心、千夫所指。

15、《诗经》被引用,然后成为“成语”的例子很多,如“爱莫能助”、“同袍同泽”、“颠沛流离”、“高山景行”、“白头到老”、“天作之合”等等。

16、有没有一个定义,能够基本说清楚啥是“成语”?

17、狭义的成语,大都有出处,四字格式最多。从语法结构上来讲,有主谓式、动宾式、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联合动词式、动补式、兼语式等等。

18、经过孔子推广之中,诗成为主流。然后是楚辞离骚,从现在来看,离骚不像诗,更像歌。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从体裁和文字来看,和离骚大体相同。

19、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20、据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后,他的左眼变成了日神伏羲;右眼变成了月神女娲,在吐鲁番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

五、中国成语的来源和意义

1、而这一切,是在商周时期。

2、再比如,唐诗和唐代散文,也讲究用典,也创造了很多“成语”,比如“石破天惊”、“壮志未酬”、“天外飘香”等等。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里面几乎句句都被后世当做“成语”引用。

3、也可以说,“成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4、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5、所以,接下来薛蟠说的“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没有桂花油”,就惹来一片哄笑,被灌了一大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