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问答

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 摘抄100句

时间:2024-08-06 19:59:58 科普问答

一、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视频

1、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2、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

3、商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4、指忘恩失信。

5、一:一诺千斤”

6、关于守信的成语故事:一诺千金

7、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8、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市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9、驷马难追的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10、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11、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

12、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三:一诺千金

13、“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14、成语:言而无信,背信弃义,食言而肥。

15、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16、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

17、出尔反尔: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18、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19、《周书·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20、轻诺寡信】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二、有关失信的成语故事

1、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2、【违信背约】: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3、故事:烽火戏诸侯,刘备借荆州。

4、《周书·武帝纪下》:“伪齐违信背约,恶稔祸盈。”

5、详解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通俗一点的理解为: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在当今的社会,无论你做人或做事,从事什么行业,“一诺千金”,显得尤为重要。

6、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7、诚信的成语故事篇二:曾参杀猪

8、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触犯了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

9、在日常使用中,“背”常做动词,表示凭记忆读出。

10、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11、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12、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违背诺言,不守信用。

13、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1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5、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16、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弃义倍信: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17、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18、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京都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几十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一座,一旦犬戎攻袭,相邻近的烽火台就相继点燃烽火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天子有难,就马上赶来救驾。

19、轻言寡信】指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20、出尔反尔,指说了又反悔,或者说了不照做,表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三、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背义负信。指背弃仁义,不守信用。

2、我们不能干违信背约的事

3、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

4、陈太丘的故事

5、这是一家信誉卓著的公司,从不做背信弃义的事,你完全可以放心。

6、原来,鲁哀公在筵席上看到孟武伯总是闷闷不乐,左顾右盼的,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自己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现在看他这个样子就更觉得讨厌。谁知孟武伯还那么不知趣,偏要羞辱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真是太不自量力了。于是鲁哀公就说:“一个人胖的原因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常常吃掉自己说过的话,也是会胖起来的呀!”听完这话,群臣都会心地笑了,他们心里都明白,鲁哀公明着说郭重,实际上在指责孟武伯不守承诺,出尔反尔。

7、【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8、虢石父献计点起烽火,引诸侯白跑一趟,以此逗褒姒发笑,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一时间,烽火四起,各地诸侯以为犬戎打过来了,马上赶来救驾,到了后才知道被戏弄,诸侯们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为让宠妾笑,数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诸侯们渐渐地再也不来了。

9、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四:郭沫若与芭蕉花

11、五、华盛顿与樱桃树

12、违信背约。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13、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14、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15、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16、【尾生丧身】: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17、背义负信】指背弃道义,不守信用。

18、《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有一次鲁哀公请吃饭,席间大夫孟武伯故意对哀公的宠臣郭重说:“你怎么长得这样胖啊?”因为孟武伯屡次不履行诺言,哀公便借机讥刺他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意思是说,经常吃下自己的诺言,怎么能不胖?后用“食言而肥”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19、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20、食言而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该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于五梧,武伯为祝,恶门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欲酒正乐。’”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食言而肥”。

四、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20字

1、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想着占便宜。

2、“背信弃义”是一句形容失信於人的成语。这句成语暗指某人对他所做出的承诺不忠,而且能够让他被别人看作是不可信任的。此外,这句成语还表达了一种道德上的原则:即做出承诺就要守信用,不能随意违反自己_

3、违:违背。失信于人,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

4、【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

5、《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6、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7、【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8、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9、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10、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几次来都城都没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了,幽王击鼓,幽王就死在马丽山之下,被天下人所取笑

11、盖不退师则背惠食言而曲在晋师。宋·秦观《晁错论》

12、弃义倍信】背离信义。指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13、孟武伯一听这话,分明是在讽刺自己说话不算话,而且当着宴会上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万分难堪。

14、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

15、是成语:背信弃义,

16、【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17、背惠食言。指忘恩失信。

18、轻言寡信。谓说话轻率而缺少信用。

19、背信弃义,反复无常,口是心非,自相矛盾等都是不守信的成语。

20、寡信轻诺】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五、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50字

1、二:曾子杀猪

2、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唐代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古钱名。

3、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道做到。比喻自己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情,就如同千金般贵重,通俗一点的理解为:一个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出尔反尔。在当今的社会,无论你做人做事,从事什么行业,“一诺千金”,显得尤为重要。

4、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5、春秋时期,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为人别的地方还行,但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个儿说过的话不算话,出尔反尔,鲁哀公对此非常不满。

6、有关失信的成语【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背义负信】【背信弃义】【食言而肥】【背惠食言】【弃义倍信】【轻言寡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7、背信弃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多指朋友之间。

8、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9、自食其言,意思是不守信用,说了话不算数。

10、五年后,犬戎大举攻周,周幽王点燃烽火,但诸侯却不来了,犬戎攻破京都,褒姒被俘虏,周幽王也被逼自刎,西周就此灭亡。

11、言而不信,指说话不讲信用。

12、关于失信的成语故事:【出尔反尔】【言而无信】【背义负信】【背信弃义】【食言而肥】【背惠食言】【弃义倍信】【轻言寡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13、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14、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做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以信用为儿戏,直接导致周王朝的灭亡。从古至今,因为失信造成损失最大的,也莫过于此了吧!

15、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16、一诺千金: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

17、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18、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19、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20、关于表示失信的成语故事有言而无信。故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