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普问答

请你说说新中国国名的含义是什么?

时间:2024-08-15 15:59:36 科普问答

一、请你说说新中国国名的含义是什么

1、,“大朝遣郝经通好”等都是。可见元代史家对大朝一名,仍多熟谙。

2、年,“大朝遣使过宋,议夹攻金。”“庚戌(

3、第一,用于碑首的标题,冠于地名、人名之上作国号用。如李庭撰《大朝宣差京兆路总管仆散夫人温迪罕氏墓志铭》、王鹗撰《大朝宣差万户张侯去思之碑》及郝希哲、汤举合撰《大朝故九原帅府都总押观察使樊公墓表》等都是。

4、的建议,采用“元”字为国号。“元朝”一号的采行,虽是蒙元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但其与“大朝”一名的延续性却一直为学者所忽视。

5、大朝有天下,元帅史公阔阔都被命为泾邠二州达鲁花赤。

6、像这类“大朝”的用法,当系沿袭碑传旧称,可说是史家编辑后的漏网之鱼。

7、即位并立国中原后,中原不再是蒙古帝国的殖民地,而已成为国家的重心,于是遂有仿效汉唐,采用汉式年号、国号的必要,以取得中原正统正朝的地位。而“大朝”一号,究属权宜,不似正式国号。

8、采用“大元”一名之前,蒙古迄无国号。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自成吉思汗(

9、一方面反映当时名词使用的混淆,另一方面也显示“大朝”与“大蒙古国”二辞皆由而来,而“大朝”可说是一种更为汉化的译法。

10、汉式年号采行后,大朝一名,使用仍广。一方面,系年时仍常以“大朝”冠于年号之上,如《释迦院常住记》,末作“大朝至元二年二月造”,《性公通玄大师塔幢》,署作“大朝至元四年”。另一方面,也有碑末仅以年号纪年,碑首却仍冠大朝国号者,如至元六年之《大朝故九原帅府总押观察使樊公墓表》,至元七年之《大朝济渎投龙记》等都可为例。

11、,长春真人卧云海上,以真风玄行闻于毂。

12、玺书前半部为:

13、阿鲁图(等《进金史表》说:

14、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造船业开始发达,此时南宋和阿拉伯、波斯人海上贸易逐渐兴盛,南宋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开始出口到波斯湾地区,又通过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将商品出口至欧洲。因为南宋以前中原地区和中西亚、阿拉伯几百年来政治上是隔绝的,由于习惯,这些阿拉伯、波斯商人还是习惯称东方的宋朝人为“禅那",他们把茶叶称为“禅那"的茶叶,丝绸称为“禅那"的丝绸。

15、时代开始,即有“大蒙古国”这一国号。

16、盖闻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为“大元”也………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之“元”者,大之至也。

17、蔡州之役,幸依大朝,以定夹攻之策。

18、“中国”究竟是什么?若是把古代中国理解成一城一邦,或是一个发展的地域概念,未免太过片面。

19、四、大元与大朝、大蒙古国

20、所采年号“至大”相同。至少就文字的层面看来,“元朝”与“大朝”实为同义,两者都是大蒙古国的简译。不过,“元朝”较“大朝”更富文义,作为中原王朝的国号,较为适合。

二、新中国国民的含义是什么

1、在《史记·秦本纪》里面,秦穆公亲口说道:“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者,中国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

2、公文用语,代表官方立场。“大朝”是否为一正式国号,于公文中加以探索最为直接。宋人赵珙《蒙鞑备录》“国号年号”一节说:

3、首先要知道,一个文明古国的构成,绝非只是一个地域那么简单,纵观世界历史,有多少强大地域宽广的大帝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灰飞烟灭,而中国的基本版图却一直保存了下来?千年不变?

4、现存石刻集、石刻目录以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乘文字,提及大朝者很多。这些史料中,大朝一辞有下列三种用法:

5、蒙古大朝国皇帝圣旨,专命撒里打·火里赤军,前去高丽国,问当时如何杀了著古与使臣?

6、,足证“大蒙古国”的汉名在

7、用于碑首者又有“大朝国”的用法,更可见出“大朝”是用为国号,如《三灵侯庙像记》,碑首作“大朝国解州闻喜县”,《修释迦院记》则作“大朝国怀州河内县”。

8、又如李俊民《故王公辅之墓志铭》内也有:

9、出使蒙古,行抵燕京。翌年归后,撰成《备录》。由其所记可见当时蒙古于汉地所行公文中多用“大朝”。不过,当时公文现仍存世者不多,用到大朝一辞的更少。

10、所受蒙古来牒,质问使臣被杀事。其中“大朝”二字用法较为特殊。牒文说:

11、过去学者多认为“元”字应作肇始解。最近也有人认为以元为号,与蒙古旧俗天的崇拜有关。“元”字出典于《易经》。《建国号诏》说:“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却未敷陈其意义。

12、志与金兵战。金擒其子如山,招之降。志曰:“我为大朝之帅,岂爱一子?”亲射其子,殖之。

13、“大朝”一辞,来源如何?在蒙元国号演变中有何意义?关于其来源,过去秦宝瓒认为“蒙古未人中国前,版图最广,故称大朝”。而学者认为“大朝”不过与“国朝”、“皇朝”相当,是一种尊称。这两种说法,都不过臆测而已。

14、“长生天气力里,大蒙古国与寰宇之汗圣旨”。

15、“元朝”一号采行后,“大朝”与汉文“大蒙古国”二名,并遭废弃。但是,三者共同来源的大蒙古国一名在蒙文文书中却延用不衰。现存的几篇元季汉蒙二文合璧碑中,大元一名,或径译为“大蒙古国”,或译为大元大蒙古国),或译为称作大元的大蒙古国。形式虽异,意义则一:大元即大蒙古国。“大元”不过是继“大蒙古国”与“大朝”而起的汉文国号,蒙古王朝的真正国号仍是大蒙古国。

16、大朝一辞,即系由大蒙古国而来,要寻求“大朝”的历史意义,必须自后者下手。成吉思汗究竟何时采用大蒙古国一名为国号,因缺乏明确的记述,已难以确考。

17、去年春,珙每见所行文字,犹日“大朝”。

18、诗仙“李白”,其字为太白,名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以浪漫主义风格诗篇闻名于世,其名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为其父其母吟诗作对时,幼时李白一句“李花怒放一树白”定下,以“白”字比喻李花的高雅圣洁,第二种则是源于其母生产李白之时,太白金星入梦,根据梦境取名,代表吉兆。

19、九月致日本国书亦以“大蒙古国皇帝差国信使赵良弼”启端。郝经(

20、另一种则冠以“大朝”或“大蒙古国”的国号。相较之下,冠以“大朝”者远多于以“大蒙古国”为称者。例如《尊胜陀罗尼真言幢》,署为“大朝天子七月立石”;《整屋重阳万寿宫圣旨碑》,为“大朝辛亥七月初九日立石”,《大蒙古国累朝崇道教序》,为“大朝辛亥七月立石”等都是。

三、关于新中国国名的讨论

1、大蒙古国一名之采用至迟亦不得晚于1211年伐金之时。

2、五月《移宋三省牒文》词头为“大蒙古国中书省移宋三省”,至元三年(

3、又如元好问《中令耶律公祭先妣文》也说:

4、在上述四类史料中,碑传显示出大朝一辞在当时士民之间,施用极广,兼具国号与年号的作用。钱币及公文则反映此一名词不仅是民间习惯用语,而且是官方使用的名称。史籍的记载虽仅可视为二手史料,但也足以显示,此名词曾经通行于一时,且为史家所通晓。

5、之《宪州权官之铭》,碑首仍冠大朝之号。另一例则见于《高丽史·刑法志》。该志忠烈王五年(

6、若将民户数目隐匿,依大朝条例治罪。此处“大朝条例”显系指蒙古法令——“札撒”而言。

7、“大朝”一名的使用,始于何时?终于何时?

8、致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国书所用玺书。

9、但是,蒙古政权在汉地曾使用“大朝”为国号一事,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10、诗圣“杜甫”,其字为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诗篇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与李白并称“李杜”,其名中的“甫”字,《说文解字》中表述“甫者,男子之美偁也”,在古时主要指俊美男子之意,是对男子的一个美称,男孩起名就可用此字,很有文化涵养。

11、《和宋书》开端为“皇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致书于南宋皇帝”。

12、“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食饮不同。言语不通。是以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师劳而致寇。得其土。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抚而畜也。是以明王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汉书》

13、“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汉书》

14、名人名字的含义和故事:

15、用于纪事时,皆指蒙古而言,如顾行《重修王母宫碑》内有:

16、又如李俊民《重修悟真观记》说:

17、实际上,《易经》中“元”字的本义为“大”,元朝应即“大朝”之义。刘秉忠等人建议以元朝为国号时,显然即着眼于此义。《经世大典·序录》有明白的解释:

18、第二,用于碑末所记立石或撰文年月之上,兼具国号与年号的作用。元代采用年号前的碑刻,有的不冠国号,径以甲子系年,如“岁次辛卯”、“岁次甲辰”之类。有的以动物名称系年,如“狗儿年”、“鸡儿年”之类,在汉译蒙文白话碑文中尤见普遍。

19、,大朝灭辽东、高丽。”庚申年(

20、又如《元史·任志传》说:

四、新中国名称的由来

1、八月乙巳朔。

2、“谕高丽诏”说:

3、实际上,“大朝”与“大蒙古国”都是蒙文汉译。后者为直译,前者为简译。在此简译中,省去种族之称的蒙古,并将原义为“人民”、“国家”的一字,依汉人的观念,译为“朝”字。如前文所说,汉文史料中亦有“蒙古大朝国”、“大朝蒙古国”的用法。

4、三、大朝与大蒙古国

5、,其书用“鞑靼”称蒙古而不用“大朝”,或反映大朝一辞尚未采行,至少南宋人知者不多。

6、进呈于宋廷,自来学者多认其为伪书。

7、史籍多出于后人手笔。在名词运用上,往往反映史家所处时代的观念,未必保持史事发生的习惯用语。因而,要在史籍中发现“大朝”这类名词,远较石刻集中困难。但在元季、明初所修的《宋史》、《金史》、《元史》中,仍有数处提及大朝。

8、“大朝”一辞,在当时史料中,出现极为频繁。现依史料的性质,分为四类,以求证明确为蒙古政权在汉地的国号。

9、,遣使马珍考试天下随路僧道等,共止取一千人。

10、“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11、“大朝”一名的采用,当为此一系列采行汉制中的一环。“大蒙古国”一名显然种族意味过强,不足以羁糜汉地士民,遂将其简化为“大朝”。“大朝”之称,已蕴含中原王朝的意义,不似“大蒙古国”全为外来征服政权的意味。

12、碑传文字中用大朝一名者,存于石刻者远较存于文集者为普遍,因石刻所存多保持原状,而文集多经后人删改。“大朝”二字恐多改为“皇元”、“大元”等词。

13、。早期碑刻不以大朝系年,一方面固然可能由于其时蒙古在中原占地未广,而且战尘未定,蒙金孰存孰亡,未可逆料,士民不愿轻奉蒙古正朔,以免遭受横逆。更可能是“大朝”一名,尚未采行,以致仍以甲子纪年。

14、弗折衷于大朝,恐失真于他日。

15、“夫所谓中国之人,炎黄二帝之苗裔也!”——韩愈《原道》

16、“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尚书疏记》

17、显然“大蒙古国”为蒙古的正式汉文国名,使用以对外为主,“大朝”则稍欠正式,以对内使用为主。当然,这种分工,不尽严格。

18、受命伐金,建牙燕京以后。此时蒙古虽然仍为以草原为重心的游牧国家,但已有加速征服汉地、增强殖民统治的意图。

19、的几道致宋朝文移也都以“大蒙古国国信使”的头衔启端,可见外交文书中多用“大蒙古国”,而少用“大朝”。

20、看到这里就非常明白了,在古代,中国绝非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正确的解释是以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五、新中国名词的由来

1、第三,大朝二字,置于碑传正文之中,或用于系年,或用于纪事。用于系年者如张本《德兴府秋阳观记》说:

2、“大朝”与“大蒙古国”两个汉称,此后并行达五十年之久。但是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尽相同,似有分工的作用。如前文所说,大朝一辞,应用于货币、公文,尤其是民间碑乘之上,最为普遍,但在外交文书上较为少见。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称成吉思汗先世已自号大蒙古国·,其事不可信。

4、罗伯昭并认为大朝钱两种皆为辅币,乃系铸以权钞者。而奥平昌洪则认为大朝通宝是为布施寺院而铸造,俗称“供养钱”或“庙宇钱”,与一般通货有别。但无论是辅助货币抑为供养钱,都系以大朝为号,可见大朝是一种正式名号,而且其为通行。

5、十一月采行“大元”为国号后,“大朝”遂失去国号的作用。此后的史料中,大朝之名,仅有二例。一为至元廿年(

6、如《宋史·理宗本纪》赞说:

7、此一牒文原由蒙文直译为汉文。其中“蒙古大朝国”一辞,应该汉文直译为“大蒙古国”,而在汉地的惯译则为“大朝”。此牒译文显系合二为一,而成“蒙古大朝国”。汉文碑乘中也有“大朝蒙古国”的用法,可见“大朝”与“大蒙古国”常相混用。

8、大蒙古国在汉地所铸钱币,今仍存世的仅有两种,皆以“大朝”命名。此二种钱币为“大朝金合”与“大朝通宝”。“金合”质白铜,文字有正书与篆书二种,而“通宝”则有金质与银质之别。

9、八月招降日本书开端亦为“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至元八年(

10、记载说:“都兵马使据判出牒云:‘大朝令诸路断酒,国家亦宜行之。””应该皆为因循旧习而加使用。大势所趋,则是称“元朝”而不再称“大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