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古代重阳节时佩戴的植物,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这里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作者:辛弃疾
10、本词紧扣主题,怀古伤今,用典较多,情景交融,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佳作。
1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12、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得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13、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1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1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指在江苏扬州的瘦西湖畔有一座名为“敬亭山”的小山丘,象征着情感深厚、彼此倾慕。
18、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19、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讽刺刘义隆好大喜功下场悲惨的是
20、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听君歌一曲:指赵盾《阳关三叠·白日依山尽》中的名句,“暂凭杯酒长精神”表达对英雄气概的赞颂。
22、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2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名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5、观前松石势宜留,待到金风万里时——观前松石:指苏州观前街的碑林,以及街上保存完好的古松古石。
26、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27、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28、“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29、词的下片先记述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失利的历史事件,然后对比古今,生发出今日的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丧失了多次抗金的良机,自己也难以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的感慨。“凭谁问”三句则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忧愤之情。
30、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32、辛弃疾通过运用这些典故,巧妙地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岁月、英雄豪情以及亲友之间的离别和思念之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彰显了他对历史、情感和人生的理解。
33、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34、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3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6、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3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8、我回到南方已经有43年了,看着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39、最能体现主旨的一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辛弃疾写的,表现壮志未酬的句子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4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长江东逝水:比喻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同时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
43、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44、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4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一句是运用了借景抒情。此句写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祭祀之景,抒发的是词人心中国土沦丧之哀痛,令人不堪回首。
4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7、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8、接下来,请听诗朗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0、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51、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5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5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4、表达了作者惋惜英雄的业绩总是最终被忘记。
55、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56、元丰二年七月,爆发了“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他站在长江岸边,高唱大江东去;面对滔滔江水,缅怀千古风流人物。请听诗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57、⑦、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58、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59、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6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指酒杯,寓意享受人生快乐时刻的同时,不要空过难得的美好时光。
61、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6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6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65、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他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66、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67、整篇词里似乎没有你所要的句子,勉强接近的就是下面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8、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6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70、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
71、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