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但是,王阳明之“知行合一”是建立在人先天就有良知良能的基础之上。要追溯关于良知良能的议论,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性善论”。
3、第三种、唯心论。
4、这句也不是侵害女权的,只是某些人给曲解意思了,现在网上有很多对这句话的解释,不管是哪个版本都不是对于女权的侵害。
5、基于此,我们可以推理,在孟子心里,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有两大可悲之处,可悲之一,在于其蒙蔽了自己的善之“天赋”,即良知良能;可悲之二,就在于其没有了和“禽兽”的区别。按照孟子的说法,人先天之善是区别人与禽兽的一个标准,人失去了这个“善”,或者换种说法,人的“良知良能”被蒙蔽,那么人就在变成“禽兽”的路上;如果人没有一丝善念,那么人就和“禽兽”无异。
6、图/来源于网络
7、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王阳明综合了在他以前儒家各先贤的思想,又在孟子性善论、宋明理学、道家思想、佛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发挥,继而提出了知行合一。
8、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包括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等,全世界有超过30多人口,只是不同的宗教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他们自己的神创造的。
9、没有人的存在,宇宙是谁的宇宙呢?就是用人的思维和逻辑才有了宇宙这个概念,宇宙这个词的成立才有意义。但是,这两者非真,一个就像一面有壁画的墙,如果墙壁倒了,壁画的不会单独立在空中。这是非常严谨的哲学逻辑。
10、道家认为心与物是同是”道”,心地应清净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与物之间是互为转换的。
11、科学理论的心与物之间,即是实有又客观存在,心是心里因素的思考,物的形成与来源。
12、但近些年来,大多数学者都开始认为这段文字恰恰可作为王阳明先生是唯物主义者有力说明。
13、可是到了汉章帝时期,却被人扭曲了意思,变成了三纲五常中的东西,儒家的传承也是在这时候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孔子的“君君臣臣”之说变成了一种上下级的秩序,导致后世儒生的看法,都笼罩在了君王专治的阴影之下。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变成了为君王服务,裹上了孔子的外衣,用来欺骗真正欣赏并且仰望孔圣人的所有人。
14、在擒宁王一役,阳明先生视百姓困苦和安危为念,运用超常心法,在无一兵一卒,纠合一班乌合之众情况下,仅用38天就平息了宁王朱宸豪精心准备了10年的叛乱。擒宁王事成之后,他竟然跑到山上修炼去了,把在一般人看来是“至伟功业”的荣誉置之度外。这种超然物外,不顾一切毁誉得丧,一心为民的举动,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道德经》81章最后的这句至诚至纯的圣人心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5、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
16、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科学家会持有这种观念的比较多。
17、他倡导为学,立必为圣人之志,通过勤学,责善,改过等功夫,在自己心上着实用功。
18、不知这样回答,有道理不?
19、首先说明一下,儒教本身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人信奉孔子,但是那多是仰慕,或者是当成偶像来看,不能把儒学当做是教派来看。
20、从孟子之“良知良能”这一说法,我们能看出其作为儒家先贤的鲜明特色。孟子此举还是为了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孟子将人之高尚品行提高到了人生来就有的层面,并且还在其行善论中表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先天之善。
1、佛教的观点超过很多的科学知识和哲学逻辑,我从来没听说哪个科学家有自己创作什么,从轮回中六道解脱出来的方法。不要说解脱了,就是说这个认知都没有,所以说知识就是知识,他并不是智慧。知识也就是一种分别念的积累,科学家等的分别念不可能产生智慧,只能产生分别。所以是以科学为导向的人,一定会倒大霉的。所以说曾仕强先生说:“只认科学技术的人,会被科学技术所害死的!”也是这个道理。
2、如果我们一定要得出一个答案,王阳明先生的世界观是什么?
3、很多人会否定这个观点,认为我们感觉的宇宙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但是他们同时望了我们所感觉的宇宙,事实上是就是一种感觉,而非真实。
4、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很高,按照王阳明的想法,人先天就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有时候就表现为高尚的道德品质,人的念头,就是“知”的“行”。也就是说,王阳明心学里的,行为只是表象,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准,一个人是否至善,要看其念头是否“至善”。因为人的本心是“善”的,一个没有被物欲蒙蔽本心的人,其善之念头的体现,就是其先天之“知”的体现。
5、这也是王阳明独特的世界观。
6、当然了,孔子也会犯错,如果拿现代人的思想去看,他的思想有些也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孔子是个人,正因为他会犯错,我们才更加可以接受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我想,孔夫子也没想过把自己神话,去做一个人人都顶礼膜拜的圣人。
7、这个问题似乎有打通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出发,感觉是个好问题。因为毕竟知行合一是作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被人们去看待的;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作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被去认知的。
8、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9、谢谢!!!!
10、这些是阳明先生及其门人毕生追求。是自孔孟以来,信奉儒家学说的入世之道。《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君子圣贤利于天下的行动纲领。
11、致良知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来的学说。“良知”,它就是人发自内心的一束光,如《大学》之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大学》全部思想就可归结为“致良知”。
12、如果问中华文化最缺少的是什么,其实缺少的恰是实证精神。
13、《论语·颜渊》有这么一段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4、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5、其实也不能说当前将想法和行为的合一看成“知行合一”有什么错,如果做到知行合一的人,行为是好的,那么与其好行为发源地之念头定是好的,那么好念头,其实就是人先天之良知良能的“行”。所以,将“知行合一”看成是行为和念头的合一,只是减少了王阳明之“知行合一”的理解难度,但是要想深刻理解王阳明的“心学”,还是需要明确,“念头”才是“行”,而“知”则是人本心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
16、从《易经》开始,历经诸子百家,直到程朱理学,中华文化可以说能够说明白世间万物,也就是说能够说清楚“是什么”的问题,但却说不明白“为什么”的问题。格物致知的精神极其可贵,但却没有走向实证精神的路子,反而走向了保守与封闭。实在是憾事一桩。
17、第四种、唯良知。
18、王阳明先生的核心主张,不论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不完全符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定义。
19、这应该也算是王阳明先生给这个世界,给全人类最大的贡献。
20、首先,两者是相通的
1、这个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
2、实际上,我们学习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没完全没有必要硬性的区分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3、孟子的性善论衍生出了儒家心学经典:知行合一学说
4、其实,儒家思想最负面的问题,就是对政治上或者说对统治者盲目的依附甚至迷恋,这曾经是法家思想着重反对的一点,但是无奈的是随着儒家的大行其道而流传后世,这使得人们着重于个人的思想操守高于规则的约束力。而儒家也只不过是顺应当时的社会现状罢了,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儒家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时代只是借用儒家的名头和基本思路,然后重新发明了一个新的儒家思想。
5、西方人普遍认为儒学就是儒教,而我们则多是把儒学看成是哲学。
6、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王守仁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阳明学派。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当时的日本幕府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所以阳明学传入日本后很快就得到广泛传播。
7、第一种,唯神论。
8、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持有这种世界观。
9、现代科学理论是什么;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10、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形、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文/蓝天日月星河
12、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释道融会贯通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其底色依然是孔门正法眼藏。
13、而孔子被黑最狠的就是《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被曲解,我们上学的时候课本里就有《论语》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虽然看起来没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可以看得出,孔子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14、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思想,如同阴阳两极,在入世和出世之间达致平衡。若万物一体、淡泊宁静等境界都是融摄儒释道三教的产物。
15、孔子的儒学,并没有后世儒家学说的诟病,再看看孔子的《论语》,虽然只有短短一万多字,相比一些动不动就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每次读论语,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即便看上几遍几十遍,也只是觉得自己略知皮毛,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孔子的智慧,他的有些言论甚至是有些超出当时的年代太多,有着很超前的思想理念。
16、孔子的这句话意思就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而后面的“子”我觉得应该和孔子的“子”差不多意思吧,类似于学者,老师的称呼,那就是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当然,也有理解成儿子的意思,这个其实无所谓,反正总体意思就是,规则和制度是用来约束所有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都应该有着符合自己身份的责任。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正确的。
17、那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18、所以,王阳明提出了“如何才能保持住良知”的问题。答案是三个字“致良知”,即不能用“次一念”去压倒“初一念”。而具体的办法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19、建立在孟子性善论上的阳明心学:经典的“知行合一”
20、不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王阳明先生所有的思想都不是唯心主义的。
1、在《孟子》这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南怀瑾先生曾言: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这三者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是中国人的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4、大学之道,即大人,君子之道。明明德,通晓天理大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明明德;亲民,即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把世间万事万物都装在心里;至善即达清澈良知,圣人无我利他的至高境界。
5、 阳明先生借鉴道之宇宙论,提出良知本源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指出良知和天地万物实为一气贯通。
6、不得不说的,对于“知行合一”理念。不管今人们对“知”与“行”的真实涵义如何理解和把握,但“知”与“行”必然要相互印证相互检验却是不可回避的。这既是阳明心学的高贵之处,也是阳明心学的初衷所在,更是我们应该把握的精髓要义。
7、禅宗六祖慧能,有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有相通性,但不应该是同一哲学观点。
9、有钱可以下馆子大吃一顿
10、阳明先生波澜壮阔传奇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人生最后时刻都是拖着疾患,在奉旨剿匪的归途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一辈子都在身体力行着圣人之道,把自己推向了儒家至善的境界。
11、第二种、唯物论。
12、关于儒家心学的精髓,后世王阳明给出了很好的总结,大抵就是“知行合一”。
13、因为人的思维存在一切才有意义。没有人的存在,谁去认知这个世界认知那个宇宙呢?没有人类存在,一切都无意;同时,也不会有天体、宇宙等说法。
14、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15、这样一来,人就成了第一要素;对事物的认知才有了第二要素,由宇宙等等天体事物的存在。从某个层面来讲,宇宙是被人构成,这种构成属于一种分别意识,然而分别意识就是一种假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节点。
16、以宇宙构成的境相,而产生了对宇宙的思维;同样,因人类的意识思维才构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17、我们就是有很多认识和认知,才把我们自己牢牢捆在六道轮回之中,受意识的迷惑而无法自拔。
18、没有真正的见解很难从这个谜潭自拔,因为自始至终都被意识所困惑,哪里还有能力看清一切,拯救自己。
19、因此,知行合一是讲究“实证”的,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相通的。
20、佛家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讲的是出世,佛教不信神,只信因果报应轮回,一切都是姻缘契合,缘起缘灭。世事无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修善人心,一心即佛,一心即魔。
1、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1位的,意识是第2位的。
2、感觉这句没什么好辩解的,以德报怨是别人说的,孔夫子说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用公平公正对待怨恨,用现在的做法就是——大事直接报警或者法院起诉。当然,小事就别斤斤计较了。我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以前我有看到过别人直接说“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还当是美德呢!
3、实证精神是阳明心学最高贵的所在
4、补充一下,又想到一点东西。
5、最初,儒学是孔子创立的,孔子的生平我就不多做赘述了。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封建社会被淘汰之后,孔子也就被很多人所敌视了。而且还出现了像“孔老二”之类的侮辱性的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孔子开创了儒学不假,但是后世的儒家学说却是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打着孔子的旗号创造的一种扭曲的道德准则。
6、综合来说传统文化与科学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相驳之地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上,哲学上,道法上各有千秋,如果站在传统文化来看,每一家都有他的道理,都能合理的解释出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精深,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征。
7、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认知或者是知识,都并非是智慧。很少人知道智慧和分别念、知识、学术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有智慧就没有分别妄念,同样又分别妄念,不可能产生智慧。
8、从其他产生的出“智慧”,只能说相似智慧或者是假智慧、伪智慧。如无分别智和知识等等。
9、这个结论是基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得出的。
10、又因为是意识构成了虚假的现象。那么整个宇宙也是一种意识,意识形态上的一种现象。可以推断出:以假的思维形式推断出一种假的宇宙天体的存在。所以宇宙也是个假的。
11、现代科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1]、现代社会科学、[2]现代应用科学[3],如政治学、物理学、[4]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自然现象,[5]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
12、佛家认为一切唯心造,世间本空无。
13、这就像中国的儒释道三家,他们都是信仰的那个天道、真理。而这个世界上天理肯定只有一个,只是他们有不同的表述而已。另外他们修道的路径不同,但是最终的终极目的都是一个。
1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5、孟子“性善论”思想中的良知良能
16、有钱可以买一直舍不得买的名牌衣服.......于是,恶魔和天使开始了无声而激烈的“辩论”。如果是圣人,当然可以将心中的恶魔的一张臭嘴,牢牢粘住。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利害念太重,私欲太多”,很容易就“高举恶魔的右手,宣布恶魔才是获胜方”。
17、 如果说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社会责任,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人内心自然秉性。
18、但是就心与物的关系,我们还是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多的注重于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是社会前进的先锋,现代科学是推动发展的生力军。现代科学是最真实的科学领域。
19、 先生告诉门人学生,为学需要相互砥砺,去除心上私欲和障蔽,时时关照这颗良知之心,是否光明清澈?阳明先生经常以镜子为例,来关照我们自己这颗心。
20、元朝时期出现了规范道德的《二十四孝》,这算是儒家的吧?当然,里面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就是要对父母孝顺。但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简直就是一篇恐怖小说合集,里面太多让人细思极恐的典故,这里我就不拿来凑字数了,想了解的有空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