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说”的成语是心照不宣。
2、恭默守静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讲话,保持肃静。
3、嘿然不语: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4、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喋喋不休、念念有词、大声疾呼、摇唇鼓舌、说三道四、知无不言、絮絮不休
5、成语解释 爱:吝惜。指怕羞而难以出口说话
6、讨论会上,大家都对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而他却一直默不作声。讨论会上,大家都对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而他却一直~。
7、听他这样说,有几个人心照不宣地彼此对望了一眼。
8、缄口不言形容沉默不语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9、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人因各种原因而不说话
10、意思是:缄:封闭。闭住嘴不说话。形容人言语谨慎,不敢说或不愿意说。
11、【反义词】如雷灌耳、刮目相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12、杜口吞声: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13、照:知道;宣:公开说出。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14、缄舌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15、就连他那对我心照不宣的眼神都变了。
16、成语出处 西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17、成语繁体:一声不吭;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产生年代:当代成语;近义词:一声不响、一言不发;反义词:喋喋不休;成语例句:王朔《动物凶猛》:“方方一声不吭地从人群中挤上来,用手里的砖朝这孩子的颅顶使劲一拍。”
18、〈近义〉闭口无言。
19、一什么不说的成语没有。正确成语有:二话不说。
20、【辨形】置;不能写作“知”;罔;不能写作“冈”或“网”。
1、成语结构 补充式成语
2、默不作声:一句话也不说。
3、成语解释 一句话也不说。
4、成语释义: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5、默默无语指沉默不说话默默:不说话的样子。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6、〈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他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7、沉吟不语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8、〈反义〉哓哓不休。
9、〈例句〉老张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
10、默不作声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11、成语典故:宋·苏轼《醉睡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12、释义:意思是野蛮得不讲道理,出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成语释义: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14、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15、示例:王朔《动物凶猛》:“方方一声不吭地从人群中挤上来,用手里的砖朝这孩子的颅顶使劲一拍。”
16、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
17、【反义词】:花言巧语、冷言冷语、恶言置辞
18、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19、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唯我与子。”后作“心照不宣”。
20、一句话也不说
1、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
2、成语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潘文子契合鸳鸯冢》:“这事关系你终身,肯与不肯,明白说出,莫要爱口识羞,两相耽误。”
3、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4、〈意思〉一句话都不说。
5、沉默寡言、默不做声、默默无言、理屈词穷、张口结舌、哑口无言、缄口不言、噤若寒蝉、守口如瓶、引吭高歌、三缄其口
6、灵犀: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异。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7、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8、我们和她心照不宣的协定是,我们可以在她的草坪上玩。
9、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10、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11、大家都纷纷发言,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只有他缄口不言。
12、抚台看了,彼此~,断无驳回之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13、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14、正因为凯丝琳是个与我心照不宣的女人,所以我才保持缄默。
15、【示例】:老哥哥教导的话,句句是金玉良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
16、带话和不的成语:二话不说、不在话下、话不在行、三句话不离本行、话不投机、话不相投、话不虚传、无巧不成话、话不投机半句多
17、形容沉默不语的成语:
18、释义: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19、默默不语默默:不说话的样子。沉默着不说一句话。
20、难以言喻[nányǐyányù]事物、心情找不到恰当的语句或词语形容、说明或表达出来。
1、【缄口如瓶】:缄口:闭口不言。
2、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3、成语解释 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4、不哼不哈: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5、成语释义: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6、【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铭之肺腑。”
7、难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8、默不作声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说话。
9、三缄其口:缄:封。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10、应该是“一言不发”。一言不发是,汉语成语,汉语拼音:yīyánbùfā,意思是一句话也不说。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成语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黛玉﹞自悔莽撞,剪了香袋,低着头一言不发。”
11、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春玲要先同儒春谈一次,摸摸他的底,心中有数,为她去和老东山交锋做准备。”
12、【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置若罔闻,独有宝玉~。”
13、成语解释 闭住嘴巴不言语;指有话不说。
14、【解释】:金玉:黄金和美玉。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15、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说话。
16、近义词:心领神会、胸有成竹、心心相印、心领神悟、心中有数
17、解释:一句话也不说
18、【正音】置;不能读作“zhǐ”。
19、【举例造句】:来到岸边,二话不说,驾起船,直奔河心。《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20、我和他彼此心照不宣,不用再说什么了。
1、成语典故:宋·李昌龄《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2、【解释】置:放,摆;若:好象。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3、【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忠告
4、出处:现代·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5、关于这件事,我们心照不宣就好了,何必一语道破呢?
6、明·吴海《送傅德谦还临川序》:“读书有得,冥然感于中,心领神会,端坐若失。”
7、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唯我与子。”后作“心照不宣”。
8、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9、这段对话是他们心照不宣地插科打浑的一部分。
10、指说话谨慎,严守秘密。【秘而不露】:严守秘密,不肯吐露。【秘而不泄】: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秘而不宣】: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秘而不言】:严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密而不宣】:宣:公开。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宣布。以上,供参考!
11、秘而不露: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12、闭口不谈: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13、他们都心照不宣,几乎一次也没有提起过婚后的任何一件事情。
14、成语典故:宋·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
15、【用法】用作贬义。多用于批评、指责别人的场合。一般作谓语、宾语。
16、闻语法要,辄~。明·赵弼《觉寿居士传》
17、万马皆喑喑:哑,失音。形容人民沉默不语。也比喻死气沉沉的局面。
18、哦,哦,那算是我多说了,你是老门槛,我们~,是不是!茅盾《子夜》十一
19、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
20、成语:缄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