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茶叶之路之后我的观点是我国茶叶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能工巧匠把茶叶的各种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纪录片版的《茶叶之路》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介绍了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茶叶所途径的地方有哪那里的人们和茶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次论坛中华文化促进会发布了《万里茶道全图》,这幅全图吸收了邓九刚先生的史学著作《茶叶之路》的考证,蒙古国和俄国现存的地图资料,也附有我创作的《万里茶道赋》。作为世界的三大饮料中国的茶叶是继丝绸、瓷器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贸易商品。就比如我对“吃茶去”这个公案的研究文章,杨海潮看过后觉得,这是目前对这个问题研究得最透彻的文章。以前我研究侧重于茶与文化生活,近年来我开始关注茶与世界的关系。最近也有人约我写《茶叶之路》,我就在考虑怎么写的问题。普洱杂志社:#中俄万里茶路#“起点为湖北汉口、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这是百度百科对“万里茶道”的定义。
自恰克图互市有茶叶交易茶叶之路上流通的是来自武夷山的茶叶,晋商榆次车辋常氏率先采取茶叶收购、加工、贩运为经营体系,在下梅村设茶焙坊、茶库,雇请当地茶工,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和砖茶。在“茶叶之路”的历史中,中国茶商的命运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当恰克图茶叶交易额在1853年骤降时,晋商并未坐视,而是采取积极对策。他们调整了货源,缩短了供货路径,从武夷山茶叶转向两湖地区,利用两湖茶叶的性价比优势,参与恰克图贸易,尽管面临太平天国起义的中断,但他们仍能灵活应对。随着茶叶作为主要的易货商品,“茶叶之路”以其宏伟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成就了恰克图“沙漠中的威尼斯”的美誉。十九世纪四十年苏伊士运河没开通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70-80年运费便宜到3-4英镑/吨,而从恰克图到莫斯科则要6银卢布/普特,那些经海路转运欧俄的茶叶,要比经西伯利亚运来的便宜很多。茶叶之路的长途跋涉,从武夷山穿越武夷山脉、江西铅山,经汉水、樊城,最终到达恰克图。尽管有人质疑其运输成本,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俄国商人积极投身恰克图贸易,但由于国家经济和资源有限,他们能提供的易货商品有限,茶叶逐渐成为主要交易商品。
茶路文化"包含丰富的商路文化,涵盖了从水路到山路,沿途的关隘、城堡、驿站等特定符号,以及与之相关的交通工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如海平原、草原和山地的不同茶叶之路。是"商路文化",涵盖了从水路、海陆到平原、草原、山路和沙路的多元路径,以及沿途的关隘、城堡、驿站等独特文化符号,它们因路途不同而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例如,海上与陆地的茶叶之路,以及南方与北方、高原与草原的特色差异,都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商路文化"。茶品文化至少包括:茶的品种背后的种植文化和习惯,例如:普洱、滇红、大红袍、龙井等;茶叶企业的品牌文例如;"川"字号砖茶、大益普洱茶等;原产地品牌文化:例如,西湖龙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信阳毛尖等;茶的分类文例如:红茶、绿茶、黑茶等。嵯峨天皇时期,日本从中国引进茶树和品茶艺术,形成了“弘仁茶风”,尽管后来一度衰退,但在荣西和尚的推动下,抹茶技术与茶道在日本重新繁荣起来,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英国的茶叶之路则稍晚,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学者拉木学的描述。荷兰人最早将茶叶引入欧洲,到了17世纪中期,饮茶在英国咖啡馆中流行。
茶叶销售策略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尤其是在19世纪的中俄贸易中,以恰克图为中心的“茶叶之路”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见证。起初,茶叶交易量显著增长,从1845年的4万箱飙升至1852年的175000箱,商队茶因其质量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与海运进口的次等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1845年或1847年前,恰克图每年卖给俄国的茶叶数量大约不超过4万箱,而到了1852年,这一数字激增至175000箱,其中大部分为上等的商队茶,与海上进口的次等茶叶截然不同。这段时期,中俄之间的贸易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清朝对蒙古的控制加强,贸易政策也随之调整。1728年9月5日,四位中国商人与十位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开启了第一笔交易,令世界侧目的茶叶之路贸易终于拉开了序幕。尽管砖茶并非俄国消费的主要茶叶,但沙俄在汉口等地建立砖茶厂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尼古拉二世的“黄俄罗斯计划”中,砖茶成为控制这一地区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关税壁垒的提高、成本控制策略以及铁路的开通,晋商的茶叶之路最终被彻底切断,蒙古和西北茶叶市场落入俄手。
如果你喜欢本文,并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