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医托现象日益猖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假扮医生或专家,诱导患者就医,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或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药房销售人员毛某和张某伪造病史和处方,利用家属医保卡购买限制性药品,骗取医保基金。他们非法牟取的医保费用高达333.57万元。最终,毛某和张某被判处拘役五个月和有期徒刑二年,并被处以高额罚金。
网络医托行为会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罚款,还会受行业内部惩处,如吊销执业证书。相关网站、通讯群组等也会被依法关闭。
网络医托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还扰乱了医疗秩序。他们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患者就医等手段,使患者失去了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对医疗行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提高警惕:患者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虚假宣传,特别是那些承诺快速治愈、特效药的广告。
2.核实信息:在选择医疗机构和医生时,要核实相关信息,如医生资质、医院口碑等。
3.正规渠道:通过正规渠道了解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信息,如医院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
4.法律维权:一旦发现网络医托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医托现象给患者利益和医疗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提高警惕,共同打击这一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