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姑且不说别的,不夹杂太多的个人情感、不为固定的品评范式所限,就事论事,曹操的确有实力篡夺汉室的帝业,并且有能力取汉帝而代之,但是,他没有做。这此一点言,我觉得,曹操并没有负大汉的江山,他也没有负真心拥戴汉室的那些个信仰刘氏一姓的忠臣孝子。
2、曹操听到吕家有食器的声响,以为他们要谋害自己,当晚,他就把吕家的人全都给杀了。
3、曹操的“我负”与“负我”中,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当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实的“我负”与“负我”,就资料显示,却是因人而起。
4、曹操一个人杀八个人,吕家其他人不知道吗?
5、说到“奸雄”这个词,很多人在意的是“奸”字,而我,喜欢把落脚点放在“雄”字上。这“雄”字,其中自然是对曹操的肯定,而且,这肯定是非常有高度的。“雄”这个词,平心而论,大概是没有多少人可以轻易就担当得起。
6、生存环境的险恶,社会氛围的诡谲,出身经历、职场遭遇……等等都影响了曹操以后的作风和行事,说到“奸雄”,这也是全面检视曹操时,应该一并考虑进去的因素。
7、乱世之中,小吕的行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惊小怪。曹操这一行人,因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缉捕,所以,他们的行踪肯定有可疑之处。
8、这个记载没头没尾,猜想,情节的铺陈应该和前面一样:
9、一切,并不是这样,因为还有别的记载,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10、后来的白话版本是:
11、不料想,小吕一伙,虽然年轻力壮,但是,比起才武过人的曹操来,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说,曹操的出逃时所精选的这几个亲随,也都不是平常庸人。两方一交手,小吕一伙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曹操一个人就手刃了好几个人。
12、曹操的争议性,最能从他的称号中得到体现,即众口所传、绘声绘影的所谓“奸雄”一词。
13、曹操要“负天下人”,从此而起,是真是假,各人自己判断。
14、“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15、据说,曹操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16、依此而言,这件事,似乎与“我负”与“负我”没有任何联系。
17、至于这话是不是曹操说的,曹操是不是真就这么做的,这需要负责任的历史学家去研究。
18、也是因为不接受董卓的任命,曹操变易姓名,准备逃回家乡。路过故友吕伯奢的住地,曹操前去拜访。
19、憎恶曹操的人,都说他有不臣之心,挟天子以令诸侯,所谓“名为汉臣,实则汉贼。”
20、“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1、这恐怕又给迷一般的曹操制造了谜一样的历史,让我们在迷雾之中,做种种猜想。
2、曹操一共杀了吕家八个人,这八个人都是谁?
3、想一想,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乱臣贼子;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人直接干掉皇帝,自己称王,然后自己又被杀;历史上有那么多人,从正统的观念看,恶行超过曹操太多太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曹操那样,其“奸”名被众人唾骂,被众人散播。我想,主要的原因,大约如下,一是他们的功业完全无法和曹操同日而语,二是他们的影响力完全无法和曹操相提并论。
4、至此,再联系上文,猜想曹操的“奸”,有一大部分的因子,还是来源于他的“我负”与“负我”这句话。
5、以上两种说法之外,关于此事,还有一段很不正式的记载,是这样描述的:
6、仅仅是因为曹操的多疑?
7、这里疑点重重,很难厘清!
8、曹操去拜访老朋友吕伯奢。老吕外出了,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家。这五个儿子,在接待曹操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却礼数,曹操也以礼相答。曹操觉得自己背弃了董卓对自己的任命,害怕董卓派人追杀自己,所以当天晚上,曹操杀了八个人就跑了。
9、文中写曹操假借献刀之机行刺董卓未遂,仓皇出逃,在中牟县遇到了县令陈宫,陈宫为曹操的赤胆忠心所感动,于是加入了曹操的逃亡队列,两人在逃亡途中,经过吕伯奢一家,晚上,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尽吕氏一家,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10、关于“负我”与“我负”这件事,比较不正式的记载是:
11、这八个人,包含了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吗?
12、这是孙盛杂记中的记载,这里就不一一质疑了。
13、看到“奸雄”这两个字,我真得很惊叹汉字的伟大。竟然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反性质的品行风格合成在一个人身上,并且合得天衣无缝,合得形象生动。
14、“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
15、曹操的“奸”,之所以还有可抱打不平处,主要还在于,终其一生,无论他是如何地恶劣,他都没有废弃汉帝,自己称帝称皇。这一点,对于相信正统说的大汉子民来说,是应该有所感戴的。
16、另外,关于曹操的“奸”,我也不想为他辩解什么,看看历史,想想现实,任何人处在曹操的社会环境、任何人拥有曹操的身份地位,他们会怎么做,都未可知。
17、曹操这样不给面子的行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给曹操一点颜色看看。
18、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忧,所以,他在出逃的过程中,改名换姓、东躲西藏,一关一关逃了出来。
19、喜欢曹操的人,肯定他辅佐汉室、平定战乱的功勋。
20、既然吕家的儿子们都对曹操彬彬有礼,那么曹操为什么后面还要起杀心,行杀事?
1、这八个人中,有吕伯奢吗?
2、出自《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回。
3、大家好,我是头条号的作者史遇春,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
4、如果吕家还有其他人,这些人有没有听到曹操杀人的动静?如果他们听到杀人的动静,这些人有没有反应?这些人的结局如何?
5、照此记载,要给曹操任何恶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6、吕伯奢白天外出了,他晚上有没有回来?
7、关于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发生的一切,比较正式的历史记载是:
8、这吕家,一共有几口人呢?
9、下面,就细说一下这“我负”与“负我”。
10、假设吕伯奢晚上回来了,他有没有和曹操叙旧?
11、此句一出,曹操奸险小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千百年来洗脱不净了。
12、曹操到了吕家,老吕恰巧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及其一众宾客朋友,或许是不认识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亲的故人;或许是看上了曹操的马匹膘肥体壮、成色优异,看上了曹操随行所带物料的丰厚,于是他们起了劫夺之心。
13、曹操逃跑的时候,大概还带了几个亲随。
14、然后,头也不回地就走掉了。
15、曹操的一生,是极具争议的。也是因为他极具争议,所以,关于曹操,也就有了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
16、原话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三国演义中曹操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他们,对不起他们,但现在也挽回不了,没什么用。
17、我现在走投无路,不知道怎么做,就只好是宁愿我对不起他们,我不能让让他们对不起我了。
18、还只是因为曹操的奸诈?
19、据说杀完不久,曹操有些难过,他还哭兮兮地说到:
20、我写过一篇《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曹操??》,仅作参考而已,全文如下:
1、这个记载,就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那样仔细斟酌过。这里面有太多的可疑之处:
2、小吕一伙下定了决心要抢劫打杀曹操一行,之后,他们安排好行动方案,见机执行。
3、这个记载,很合乎正当防卫的规则,说来没有什么违背道德和人伦的地方。
4、假使这八个死者当中既有吕伯奢又有他的五个儿子,那么,其他两个人是谁呢?
5、这是我的头条号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