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2、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第三十二章》
5、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6、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7、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8、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1、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2、道并行而不相悖。
1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1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17、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8、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发挥自我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本性。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延伸】中庸之道,各安其所。
2、爱好学习就能接近智慧,努力实行就能接近仁义,了解耻辱就能接近勇敢。孔子这里指出了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好学、力行、知耻。
3、出自《中庸·修身》。身居高位的时候,不骄傲;身处低位的时候,不做背叛的事情。
4、君子素其位而行。
5、五、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6、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7、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8、【释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1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3、出自《中庸·治国》。喜欢学习知识,就是接近了智慧,努力的去实行,就是接近了仁道,知道了羞耻,就是接近了勇敢。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6、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7、大德者必受命。
18、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9、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20、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中庸·右第二十九章》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
6、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7、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8、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9、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0、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这句话说明人要有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精神。
1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2、——《中庸·第一章》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15、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6、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17、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18、《中庸》开篇谈到“修道谓之教”,耐人寻味。愚以为修道即修身,修身而后可以教国人。所以,教育之道在于修身。
19、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0、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3、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4、射箭没有射中靶心,应该不会是靶子有问题,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人莫知其子之恶。
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10、正人君子把诚挚坦率作为可贵的东西。
11、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5、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其身。
16、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1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8、《诗》曰“衣锦尚”,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右第三十三章》
19、出自《中庸》。诚实是天道的自然法则,做到诚实,是为人到的法则。即诚实的人,合乎天道人道,不必去考虑言语是否得当。
20、豫,事先有准备。立,成功。一切事情预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1、勤攒苦练,正己修身。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致:达到。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便发育成长。
6、八、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8、出自《中庸》。君子只会在所处的地位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超过自己本分的事。
9、《中庸》由孔子的后裔子思所作,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0、辟:通“譬”。迩:近。君子中庸之道,就像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4、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5、君子依乎中庸,循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16、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7、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18、一、君子诚之为贵。
19、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