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处】《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报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2、风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产生的悦耳声音。泛指天籁。林栖谷隐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3、春中喜王九相寻孟浩然
4、李贞林遥飞鸟迟,云去晴山出。
5、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
6、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7、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其十一逻人横鸟道
8、杂曲歌辞七○首唐无名氏
9、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林下风韵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林下神仙林下:幽僻之境。指不问世事,潇洒处在的隐士。林下清风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同“林下风气”。
10、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1、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12、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
1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4、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15、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16、成语解释 比喻各为其主
17、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18、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0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19、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②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③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20、【出处】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
1、【出处】:《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田园乐七首王维
3、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宿广德寺寄从舅》
6、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7、晚泊浔阳望香炉峰①孟浩然
8、幽州夜饮张说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10、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11、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12、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13、旧时茅店社林边——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各为其主
15、成语:波光潋滟轩然大波波澜壮阔波涛汹涌波光粼粼绿水清波拨云见日波澜不惊波谲云诡暗送秋波博采众长博大精深厚积薄发山高林密归鸟入林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临阵脱逃淋漓尽致大汗淋漓酣畅淋漓居高临下玉树林风
16、《奉和圣制过温汤》李贞林遥飞鸟迟,云去晴山出。
17、长孙氏林黄疏叶下,野白曙霜明《过温汤》
18、林寒洞肃、林林总总、林栖谷隐、林下之风、林下风范。
19、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20、林生山岳染秋枫,姹紫嫣红韵意生,涓涓细流穿林过,人间仙境云雾中。
1、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
2、【解释】林下:幽僻之境;风范: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3、【解释】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4、林字开头的词语:林子,林场,林地,林林总总,林涛,林薮,林荫道,林泉,林网,林冠,林檎,林带,林产,林下风气,林下风韵,林下风度,林籁泉韵,林下高风,林寒洞肃,林下风致,林寒涧肃,林下之风,林杞之下,林下清风,林立,林僧,林魈,林湍,林野,林浪,林泉独饮,林草,林芦。
5、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称颂医家。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赐璧一双。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牛
8、【解释】比喻各为其主。詈,指“骂”。
9、指魏晋间阮籍、嵇康等七人在竹林的宴游。
10、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1、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李白
1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唐·李白《蜀道难》;
13、椽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14、秋兴八首杜甫
15、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共得烟霞径,东归山水游。萧萧望林夜,寂寂坐中秋。香气传空满,妆花映薄红。歌声天仗外,舞态御楼中。分
17、【解释】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18、成语解释 临:到;快要;阵:军队作战时布置的阵势;这里指上阵打仗。枪:梭镖一类的兵器。到快要上阵打仗时才磨刀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19、《晓济胶川南入密界》
20、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
1、【解释】: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2、林林总总→总角之好→好逸恶劳→劳形苦心→心口如一→一步登天→天外有天→天伦之乐→乐不可支→支支吾吾→吾膝如铁→铁证如山→山穷水尽
3、【举例造句】:桂林一枝定谁折,黄色上眉先报喜。清·赵翼《黄雨歌》
4、【解释】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举例造句】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
7、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8、中国自古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至于杏林春满、妙手仁心之说,更是众口相传。
9、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10、【举例造句】在林林总总的这类故事中,也有一个是说鲁班学习海龙王宫殿的建筑艺术。——秦牧《鲁班的妙手》
11、林间雀声急,知有少女风。
12、林下:幽僻之境;风气: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13、秋来林下不知春,一种佳游事也均。绛叶从朝飞著夜,黄花开日未成旬。将曛陌树频惊鸟,半醉归途数问人。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
14、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凌波不见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贺铸
16、【出处】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7、【解释】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
18、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19、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
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宋祁
3、答案是桂林一枝。
4、苏颋林西微月色,思与宁家同。
5、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6、李隆基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
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8、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居彼人之所,则欲其报我也;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9、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0、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现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指退隐之田野山林。
1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3、成语解释 琳琅:美玉。满眼都是美好而珍贵的东西。比喻精美、珍贵的物品很多。
14、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
15、带有林字的成语有哪些?
16、李煜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
17、寄鉴上人左偃
18、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19、【故事】: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0、以林开头的成语有:林林总总、林林总总、林下风度、林下风度、林林总总、林下风度、林下风度、林人无数、林林总总、林地居民、林下风度、林地居民、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林海雪原等。这些成语在语言运用中,形象地描述了众多树木、树林和森林,反映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和人类的生活状态。同时,这些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人事物众多、杂乱无章或庞大而雄伟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