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2、排比和层递有一定的联系,层递句式是三句或三句以上,也可以说成是排比句。
3、对偶也叫对仗,是一种构造同样、篇幅相等的一对语句或句子,表述相仿或相反的意思
4、句子或词语相对应的两两一组,前后意思相称或相对。例如:“明月出,繁星隐;晴风起,云影飞。”
5、由定义可知,排比至少三个小句或词组,而且要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对偶有两句,并且对句式、结构要求极为严格,字数必须一致,有时对应位置的词性也要相同。排比则不然,对字数并没有要求。
6、下联:千二百载留形,遑问尘寰岁月。溯枣林飞吏,瓜破示几,竹叶泛舟,橘皮作画,神仙偶游戏,随地皆漏玄机。况醉墨闲吟,援引他善根道器,或品茶沽酒,扶持那末路穷途,敻乎远矣。登高山而仰止,嗟予小子,何时到黄鹤楼上,梅花三弄听笛声。
7、排比句和比喻句是有区别的。排比句是把意义相同,结构相似的并列关系的词组或句子,串联在一起同时使用,一般是把三个以上的并列句并在一起,组成一段话叫做排比句。例如春节期间,朋友们在酒楼里聚会,有的人在吃大鱼大肉,有的人在喝酒发拳,有的在说话,还有的人喝醉酒躺在地上说胡话。
8、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目”四声,仄声字,“楼”二声,平声字。
9、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
10、由三个或三个左右构造相同或类似、具体内容有关、实际意义相仿、语调一致的语句或句子形成。
11、是一种排比结构,呈AABB形式,两两之间表达相对应的或相对的意思。
12、是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将两种以上的内容或观点交替表达,相互对应。
13、对偶,是文章的修辞手法。是古代诗歌常见的句式,又叫对仗。它有上下两句组成,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相反。
14、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15、内容不同。对偶只能两句,且每句的字数必须相同。排比至少三句。层递两句以上。
16、而“修辞手法”可以在任何文体中出现,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等。
17、提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较,比较就是根据想像把物作为人来写,或将人当农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面一种称为拟人,后二者称为拟物。关键必须掌握是指拟人的修辞手法。
18、说明方法,是专用于说明文的,使说明对象更清楚明白。
19、上联:五十六年冷眼,看穿人世沧桑。想桂殿探香,芹宫拾秀,蓉境及第,柳汁染衣,身世等华胥,转瞬已为陈迹。纵分茅胙土,点缀些草露瓦霜,更剪桐命圭,幻化出风灯石火,悲夫伤哉!指古井以盟心,告我先生,不必向青磁枕中,黍饭一炊寻梦境。
20、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将两个意义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句子或短语并列在一起,以达到增强语言表现力、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的效果。
1、①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形容便是“比喻”,即使用不一样事物中间的某个共同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如另一个事物。常用一些具体,粗浅的、耳熟能详的事物来说明抽象化、难懂的、陌生的事物。
3、对偶要求仄起平收。对联中更是如此。简单来说,就是上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在普通话中,仄声字就是声调是三声和四声的字,平声字就是声调是一声和二声的字。
4、对偶也叫对仗,是一种构造同样、篇幅相等的一对语句或句子,表述相仿或相反的意思。
5、排比:将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
6、八种比喻手法
7、②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8、讲话、发表文章时,为了能注重自己的见解或结果,有时候先提一个问题,以造成小伙伴们的留意与思考,再由自己去回应所提的问题。
9、修辞手法,是一种特殊的、异于常规的写作手法,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
10、对偶的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
11、对偶是比喻修辞方法的一种
12、骈句,是文章中一种句式,它与散句相对而言。骈句句式整齐,可两两相对,可三三排比,亦可有领字,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两两相对;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有领字。
13、反对:将两个意义相反的句子并列在一起,以达到对比的效果。
14、比喻句是把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比喻成像什么,有被比的事物和比成了的事物,比喻词用像……一样。
15、对偶的作用在于使表达更为均衡和节奏感强,产生一定的韵律美感,起到押韵加强的效果。
16、就常态表现而言,对偶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万事都有例外——如果一个作者通篇都以对偶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或者将一副源自对偶的对联延长成一篇文章的话,那对偶就同时也成了一种写作手法。例如——
17、排比和对偶都是一种修辞手法,两者的区分可以看一下几点:
18、常见的修辞手法:
19、浮夸应该是事物的特性,特点等故意地、有理有据地编造或变小。
20、借代是不直接讲出本身事物的名字,而使用与本身事物相关联的许多事物来替代本身。
1、意义不同。对偶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排比是用内容相关、结构相近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层递是文章内容的次序递进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
2、它们的区别是,排比句是几个并列句串联使用,比喻句就是一个句子,有被比的事物和比成了的事物。
3、对比:将两个意义相似但有差异的句子并列在一起,以突出其中的差异。
4、表达的角度不同。对偶与排比都属于修辞角度表达的,层递是从结构方面表达的。
5、例如天上飘的白雪像花儿一样地落下来。
6、“说明方法”是只有在说明文里才出现的,常见的有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等等。
7、对,对结,对错。偶,偶遇。和,和平。
8、各自表达的内容相互照应,相互解释,相互补充。段落之间或句子之间呈现一定的递进或对比关系。
9、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10、总之,先看形式,形式上要求严格的,是对偶;再以平仄相对加以区分。
11、反复:将某个句子或短语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12、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该词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的两种态度。
13、——看完这副对联,你能说对偶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不认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吗
14、对偶和互文都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达手法,但在形式和功能上有一定区别:
15、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16、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17、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18、至于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举个例子,“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如果题目问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那就是“打比方”;而如果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那就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