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感悟

乡土中国读书摘录 精选100句

时间:2024-08-08 15:00:11 心情感悟

一、乡土中国读书摘录与思考

1、“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2、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3、“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4、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5、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6、第三章丶第四章的好词: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忠贞不渝、不加思索、传情达意、高屋建瓴、高低起伏、抑杨顿挫等。

7、引自乡土本色

8、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9、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夫共同经营生育任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个团体。怪不得西方孩子独立性较强。

10、摘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个人对团队而言是分子对全体,在同一团体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其次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11、《乡土中国》第十二章的标题是:血缘和地缘。

12、一、为了生存而追求稳定:传统社会中,中国人耕地劳作,靠地吃饭,安土重迁。所以我们抗拒流动性而追求稳定性,在我们找工作,找对象时,长辈们是不是对我们说的都有稳定性呢?

13、在西方家庭的主轴或者说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但是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纵向的,是父子,是婆媳。由于这种核心的构成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夫妇之间感情一般比较淡漠,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处在同性同年龄集团中。同时这也造成了中国人不喜欢将感情流于表面的性格。

14、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15、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的性质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16、解读: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决定地缘,地域上靠近与否和方位上的尊卑都是血缘亲疏的投影。

17、《乡土中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8、解读: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需要利用生育的手段去维持社会的稳定。

19、“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20、权力之所以引活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二、乡土中国读书摘录300字

1、而欧洲自古以来是商业性社会,是通过商品的互换维持的,因此,最大的保证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侵犯,是贸易活动的前提。

2、中国乡土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

3、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4、中国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5、费孝通先生讲,社会学里通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即我们通常说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乡土社会里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而且自然存在规矩。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底细,由此发生法律。

6、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

7、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8、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9、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10、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11、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12、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个缘故,家庭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

13、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14、第一章乡土本色

15、第一章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16、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17、“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着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8、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19、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20、“知识”和“智力”的差别,“知识”是经验性的,“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三、乡土中国读书摘录600字

1、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2、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

3、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4、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费孝通

5、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

6、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动之间发生了社会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7、感悟:感慨费孝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写的文章直到我这80后成长的经历里依然能回忆到许多类似场景,不晓得五谷不分的城里孩子是否也应被乡间小孩嘲笑蠢呢,无非也就是日常混熟坏境的不同而造成盲区的差异。

8、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9、解读:在亲密的血缘社会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因为他们的交易以人情来维持,而在地缘社会,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血缘靠人情而地缘靠信用和法律。

10、一,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14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的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11、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很远。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

12、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1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好句:

14、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

15、世界上最糟糕的一种感觉是,你无法爱上别人,只因你依然留恋那个伤害你的人

16、二,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17、这种乡土性表现在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都不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而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同时可以扩展为整个家族,整个自然村落。因为整个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需要的是集体的协作和分配,这必然导致了最初家庭式和氏族制的产生,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18、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19、随后费先生指出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因为中国与西洋关于群己、人我的界限的划法不相同,所以有引出了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也就是差序格局的问题。通过对于差序格局的详细解释以及与西洋的社会结构的对比,最终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存在的“私的毛病”。我认为,作者用他的论述说服了我。

20、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四、乡土中国读书摘录200字

1、作者的观点是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乡村的研究。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振兴乡村战略都具有意义,要研究乡村固有的生存生态,文化生态。

2、“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违背规矩是道德问题,需要的是教育和教化。而现代法治社会讲个人权利,权利不可侵犯,以刑法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3、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4、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费孝通

5、三,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6、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7、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隐讳。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8、“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9、我本来就可爱,还用装吗!!——VJ朋友拿她开心“别装可爱了,你怎么样也不可爱”

10、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11、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网格,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12、赏析: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形容这现象,以自己为中心,距离自己近的用一套标准,涟漪般的一层层往外的人际圈对待态度会发生变化,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墨家的“爱无差等”会被儒家骂成无父无君。

13、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依然处处可见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的社群”所遗留的习惯。

14、赏析:采取任何一种格局都有深层次原因,重团体的本质是重合作,费孝通认为西洋的“团体格局”源自生活相依的游牧经济不能单独的、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而安居的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食其力,只有偶然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需要伙伴的支持,换言之,乡土社会是单打独斗型的,没有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团队协作,所以造成格局差异。

15、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

16、礼治社会的礼中有一部分像现代社会说的道德,礼治社会中评定对错的标准有很大部分是道德的标准。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没有道德,同样是父母老师没教好,这个与礼治社会中的“失礼”是一样的。

17、礼治和法治在这里发生了冲突,礼治社会是个以道德为最高标准的社会,法治社会以个人权利为评定对错的标准。

18、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19、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掉,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20、“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五、乡土中国读书摘抄

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2、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3、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

4、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

5、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氏族。

6、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7、二、稳定造就熟人社会:在我们拜访亲戚,邻居的时候,敲门。主人问:“谁啊?”经常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熟人社会里,我们可以让对方用声音判断我是谁。

8、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婚姻。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9、欧洲的商业社会中贸易的协定就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商业利益,是有目的性的机械的团结,因此,必然需要有法律的维护与维持,因此是法理社会;而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于厮,长于厮,乃至于死于厮。这样的熟人社会,和谁相处好像并不能由我们来决定,亲到父母姊妹兄弟,远到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亲戚。我不能选择和他们在一起,而是我出生前他们已经存在,先我在这一个环境下了。

10、语言只有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11、费先生在这章中表明不管是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都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种概括,并不是说西方社会完全没有差序格局,或者中国社会完全没有团体格局。

12、第三章、第四章的好句:

13、看到这里,《乡土中国》讨论的,使我领悟到的,就是人们很大一部分上的差异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深入的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知晓许多人类发展史上的小拐点是从何而来的了。这在对人类行为的预测上也有很大作用,这或许是社科的一大魅力所在。

14、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权利,在内心,自动遵守。每个人都要知礼,不知礼就是父亲老师没教好,找村里乡绅评理是丢人,所以打官司的人少之又少。

15、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

16、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17、引自文字下乡

18、藐视、拖泥带水、藐视、水土不服、飘忽无定、清清楚楚、微乎其微、宣泄、抽象、流弊、衣锦荣归、甘服、疏散、私心窃喜、望尘莫及

19、费孝通先生的经典文章《差序格局》先从一个“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出发,论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私的毛病”。

20、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