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笫六个,滥竽充数
2、笫一个,南辕北辙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画地为牢杀鸡儆猴对牛弹琴
4、狼狈为奸:比喻两个坏人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
5、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6、《滥竽充数》
7、《井底之蛙》
8、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9、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10、学会寓言,懂得寓言的寓意
11、寓言故事。类似的还有:守株待免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讲述了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12、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13、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14、【解释】: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15、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
16、【篇二】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
17、·必恭必敬·百感交集·兵贵神速·杯弓蛇影
18、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19、贪官污吏和奸商狼狈为奸,最是令人痛恨。
20、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1、·不可同日而语·不伦不类·伯乐相马·班门弄斧
2、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3、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4、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决定以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
5、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6、鸡犬不宁:比喻局势混乱,人人不得安宁。
7、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8、笫五个,刻舟求剑
9、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
10、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斗,最后受益的是第三者。
11、类似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12、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13、《大公无私》
14、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15、【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16、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17、【篇七】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
18、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
19、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0、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1、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了,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2、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成语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它主要来源于四方面:
3、神话或其他传说。如开天辟地、点石成金、南柯一梦、海市蜃楼、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叶公好龙、井底之蛙、天衣无缝、涸辙之鱼、女娲补天等。
4、郑人买履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它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5、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6、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7、拔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闻鸡起舞、刻舟求剑
8、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
9、《邯郸学步》
10、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11、白话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契那船说:‘这宝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的。船已经走了,而剑不走,这样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12、【篇三】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
13、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14、【篇六】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
15、纸上谈兵指鹿为马闻鸡起舞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16、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
17、不自量力:比喻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过于自大。
18、井底之蛙-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知道自己的小天地,要开阔视野,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19、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20、·不可多得·不堪回首·不可救药·别开生面
1、同流合污气味相投党同伐异表里为奸
2、白话文:“井底之蛙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
3、以下是一些与寓言故事相关的成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语讲述寓言故事。
5、虎头蛇尾:比喻开始时充满激情,但后来缺乏坚持和结束不力。
6、南辕北辙【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7、【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8、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9、苏东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他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10、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书写指定的生字。
11、孔融让梨:比喻为了大局着想,主动让利。
12、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13、《东坡画扇》
14、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15、【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16、【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17、战国时期《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8、【篇一】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
19、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即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20、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1、一、坐井观天
2、扩展学习,小结课文,复习巩固
3、笫二个,买椟还珠
4、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5、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6、《自相矛盾》
7、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8、成语名称:狼狈为奸。
9、完璧归赵程门立雪三顾茅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10、狐假虎威-这个官员仗着有财主的靠山,常常欺压百姓,让人感到他是仗势欺人。
11、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1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缘木求鱼,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班门弄斧,对牛弹琴,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指鹿为马,杞人忧天,吹毛求疵,东施效颦,狡兔三窟,墨守成规,囫囵吞枣,按部就班,南辕北辙,自怨自艾,乐不思蜀
13、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14、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15、向左转|向右转
16、韩非子告诫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17、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协力患难之交
18、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19、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后生可畏、程门立雪、别开生面、白头如新、不遗余力、髀肉复生、三人成虎、不贪为宝、一丘之貉、天经地义、为虎作伥、雕虫小技等。
20、【篇四】小学三年级读的寓言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