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感悟

深冬的唯美诗句关于文明诗句

时间:2024-10-03 13:59:31 心情感悟

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2、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4、描写季冬的诗句农历十二月,即冬季最末一个月,包含小寒、大寒两个节气。

5、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

6、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7、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8、雕轮丹毂,杂沓展轻雷。——《满庭芳》

9、当年我去戍边时,杨柳枝嫩随风摇曳;如今我回家乡来,大雪纷纷漫天飘飞。诗句描写了戍卒出征与凯旋时的情景。诗人融多种表现手法为一炉。对偶的运用造成错落有致、整齐中富有变化的结构。时间、行动、景物以及哀情乐景的对比,突出了境象的立体感。叠字的运用增强音乐节奏感。这不仅创造了诗句的形式美、韵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增强了细微曲折之情的传达。

10、过去我们话别时,正是黄莺鸟开始鸣叫的春天;如今相遇时,已是雪花飘飞的冬天了。诗句描写与故友庞参军分手与相遇时的不同景色。诗人不是抽象地陈说时序的变化,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的季节特征来表现分手与相遇的时间概念。诗句形象含蓄,感情真挚。

11、仲冬寒气严,霜风折细柳。

12、想了很多关于初冬的文案,都不如金黄的银杏叶来的真实。

13、时逢天寒大雪迎,白雪皑皑碧妆丰。

14、作者简介:马红军,男,四十七岁,初中文化,河南洛宁县河底镇城头村人。平时爱好写作和书法。

15、阳光融尽了最后一抹残雪,晶莹的雪水也不再顺着屋檐边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了,春天伴着纤嫩的小草悄无声息地回到了人间。诗人抓住典型事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去春回的景象。描写生动传神,诗人喜悦之情荡漾其间,也给读者带来了温馨和甜美。

16、水国春雷早,阗阗若众车。——《闻春雷》

17、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18、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游泰山六首》

19、看那北斗七星中的玉衡三星所指的方向,知道时节已进入孟冬。天空寒星闪烁,格外分明。诗句状写初冬时的景象。以写众星位置的推移来点明季节的变换。诗句较为含蓄,耐人寻味。

20、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21、携壶提酒爽意去,品酒吟曲共融情。

22、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关汉卿《大德歌·冬》

23、冬日来临,树木枝空叶尽,地上的树影也显得稀稀疏疏。秋日已过,疾飞的飞禽,鸣叫声也变得萧杀、凄凉起来。这两句诗描写初冬时节满目肃杀、荒凉的景色。诗句运用白描手法,空、疏、秋、杀等字都带有凄寒之气,含悲苦之意,表现出初冬的冷漠和孤寂。诗虽短小,却传神地表达出初冬之内涵。

24、投翣倚床,其音如雷。——《蚊对》

25、鼓腕腾棍晴雷收,舞腰困褭垂杨柔。——《长歌行》

26、银杏告诉我,这个深秋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27、晋·陆机《上留田行》

28、挟霜带雪的寒风似乎有诉不尽的怨恨,在远处平林间怒号。寒冷凄残的斜阳暗淡无光,从遥远的山峰后慢慢地沉落了下去。这两句诗描写仲冬傍晚日落时的景色。诗中着力渲染了冬天的寒冷和萧索,风是“霜风”,日是“寒日”,都透着一股逼人的凉气。作者又以拟人的手法,把“风”拟人化,那风的响声似乎是“有恨”,因此才这般号鸣,更增添了冬天的凄惨。

29、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30、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夜坐吟》

31、孟冬寒气刺骨,培植的兰花杂乱无章,没有芳香。诗句写出了孟冬时节寒气逼人的气氛。下句“错无芳”三字不仅写出了兰花无人照料,杂乱而生,没有清香的萧瑟景象,而且将冷气逼人的数九寒冬用具体形象渲染了出来,使“寒”可见可感了。

32、夜深人静情更浓,无情无思文难成。

33、虽已立冬,但秋意未尽,银杏叶是这个季节最美的风景。

34、立下雄心志,余生再争鸣。

35、叶空树影疏,秋杪禽声杀。

36、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37、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38、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39、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新雷》

40、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山中雪后》

41、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

42、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春雨早雷》

4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

44、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45、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雷公》

46、泻雾倾烟撼撼雷,满山风雨助喧豗。——《瀑布》

47、人生坦然对,无忧一身轻。

48、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竞渡曲》

4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0、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沁园春》

51、仲冬季节,寒气逼人。凛冽的朔风吹折了细长的柳枝。诗句描写的是仲冬时节,冷气刺骨,霜风呼啸的景象。诗句紧紧围绕一个“寒”字,先写寒凉的空气,后写寒冷的冬风。“折细柳”突出寒风的猛烈、疯狂,使人对无形的寒风有了具体的感受。诗句运用凄寒的冬景申诉自己无力实现孔子的遗训。

52、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53、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54、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烽黯无色,霜旗冻不翻。

55、宋·陈与义《居夷行》

56、宋·苏轼《赠刘景文》

57、初冬寒气已至,北风呼啸,令人感到凄惨战栗。诗句以夸张的笔触状写初冬十月的凄冷景象。初冬远不至于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凄冷寒冻,然而对于心境极其孤寂的人来说,完全可能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惨栗的效果,这是艺术上的夸张

58、元·安熙《仲冬初吉归途即事》

59、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60、霜风有恨号平楚,寒日无光下远岑。

61、宋·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

62、忽听梅花争春曲,何人抚琴优雅鸣。

6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64、二郎山下纷纷扬扬飘着雪花,人们效仿边塞地区的习俗住在盘旋直立的帐篷里。虽然积雪已渐化尽但冬天的寒气尚未退尽,看那帐篷中吐出的黑色煤烟仿佛洛阳街上的尘土一样多。诗句描绘陕北延安冬末的景色。积雪虽已化尽,但冬寒尚存人间,故人们尚需生煤火炉取暖,正是北方气候的特点。

65、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66、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67、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68、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稚子弄冰》

69、描写孟冬的诗句孟冬:农历十月,在24个节气中的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70、本来寒林都是用淡笔描绘的,却用浓墨点上了几只栖落的乌鸦。作者从绘画的角度描写了初冬的风光。冬天,树叶凋零,树林灰朦朦一片,如果有几只乌鸦落在上面,一定会显得很黑。再加上作者的艺术处理,浓淡对比分明,便将乌鸦的形象突出在读者面前。

71、秋天的叶,在坠。秋天的夜,在醉。

72、零雪霏霏集宇,悲风徘徊人襟。

73、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74、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75、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

76、可有梅花寄一枝?雪来翠羽飞。——吴锡麒《长相思·以书寄西泠诸友即题其后》

77、春暖花开纵情笑,笑看花开百鸟鸣。

78、淡天如水雾如尘,残雪和霜冻瓦鳞。

79、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暮冬时节,坐落在林边山脚下的小山村里,已经可以微略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那雪后的翠竹还泛着微微的寒气,轻风吹拂着已凋残的梅花,散发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山村的冬暮本是缺乏生命力的,而诗人笔下的山村冬暮却充满了勃勃生机。

8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1、满池荷花象遭到风雨袭击一样凋零衰谢,而那绿荫遮窗的翠竹也像鸟的羽毛一样枯焦无光泽。诗句写作者闲暇坐观卉木时眼中所见的萧条、冷落的初冬景象。冬日之荷必然会凋残,竹木自然也要枯蔫。作者之所以描写如此之残景,正反映了他心境之无绪。

8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3、衡茅林麓下,春气已微茫。

84、天冷寒夜静,孤影伴残灯。

85、明月映窗寒舍逢,天凉影单暗香盈。

86、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登单于台》

87、飘零的雪花飞飞扬扬地洒落在屋顶上,凄厉的寒风打着旋儿吹进人的衣襟。诗句描绘了寒冬里雪花纷飞、冷风刺骨的萧杀景象,反映了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诗人拟人化的“徘徊入襟”,形象地表现出狂风回旋的景象,首句霏霏写出飞雪之密集。

88、忆昔前尘事,好梦难圆成。

89、宋·黄庭坚《次韵高子勉十首》其一

90、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91、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92、幸自寒林俱淡笔,却将浓墨点栖乌。

93、描写仲冬的诗句仲冬也称中冬,指的是农历十一月,包含大雪、冬至两个节气。

94、深秋温柔起来,天穹且与银杏私语凭肩。

9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6、像银杏一样,做一个让人心动的女孩。

97、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塞下曲》

98、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99、雪尽虚檐滴,春从细草回。

100、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白居易《卖炭翁》

101、晋·陆机《苦寒行》

102、琼浆玉露润大地,厚韵待发竞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