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不为天下先,顺应了势掌握了度,所以会少受阻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壮大机会,最终成为大器。所以“大器晚成”,急急忙忙弄出来的工程,大多都是豆腐渣工程,只有不急不忙,掌握节点,该快的快,该慢的慢,才能建成真正的重器,才能真正成为栋梁。好比一个人进入企业,还没有熟悉企业的情况,就想着出风头、干大事,估计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怎么完蛋了。
2、那么单单以太极拳举例,拿这里所提及的“内功心法”的概念去简单的描述一下。因为实际上如果详细繁琐去说,太过累赘。也没有这个必要了。
3、口诀有很多。例如“心如火药手似箭”,又比如“外三合,内三合”还有包括杨露禅最后传自己儿子说的“圈内打人,圈外推人”等等,这些实际上都和心法有关。只是很多人领悟不到而已。而这个领悟不到,本质上来说是功夫不到。有点像佛教禅宗的机锋禅语,境界不到,没办法醒悟。又例如武禹襄弟子郝为真,晚年看到“覆盖对吞”四个字一下子大悟,甚至悲喜交集感叹自己终究是外人,这四个字到老师傅交给自己的侄子也没有告诉他。
4、第一宝:慈,就是慈悲、仁慈、慈爱。对人对事都要发自内心的仁爱,保护,教育,培养。所谓“公司只是一个平台,我会尽我所能培养每一个员工成长,然后带到公司成长”;
5、二、强化武术基本功训练
6、实际上也不单太极拳,广义上来说,一切搏击术,都有“内功心法”这样范畴内的东西。这里甚至包括现代的搏击格斗,只不过有的并不强调非要说有所谓的“内功”因为这些东西,如果把他换成现代的理论解释,也就不能算是多么神秘的事情了。
7、“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今,就是现在当下的意思,老子感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早就背离了道,离了“三宝”的根基,追求表面的勇、广、先。所以只能得到“死翘翘”的结局。
8、这一章开篇就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很多人说“道”很大,好像不像。包括我也一直觉得“道”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9、不过,有句老话值得提一下“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只能说这句俗语里的“慈”和“义”都是假慈假义。真慈的领导者,历史上有名的岳家军、戚家军……哪个不是对自己的士兵极为仁慈,只有真仁慈,才能待自己的士兵如同兄弟般呵护,只有真仁慈,整个军队才会奋勇杀敌而不退缩,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老话就是这个意思。
10、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1、谢邀。如果将这个题目浓缩成四个字,那就是“大道至简”;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12、还有一种所谓的“内功”也就是比较常见的功力训练方法。例如石质的太极球训练,太极尺训练,太极的石锁,甚至包括太极大杆。这些重的器械训练,都是“内功”的范畴。因为不是入室弟子,一般是不会去传授的。目前太极大杆也会对外传授。因为大杆属于太极器械套路的一种。但是往往太极大杆是作为太极拳整劲的功法一项重要的练习手段来进行的。和原来主要侧重技击较量的太极十三大枪,有了一些目的倾向性质的区别。
13、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一定要追随这“三宝”,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管理者。
14、武术套路一般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的动作,一套拳路以一定的速度、力量打下来,其体力消耗是巨大的,不亚于千米跑步比赛的运动量,那么长期习武者这样勤苦练习,就打下了体力、耐力的坚实基础,在一场刀光剑影的厮杀实战对抗中就能有胜算的基础。
15、换言之,博大精深,融会贯通是前提;没有基本功、童子功,要做到“此处无招胜有招”是痴心妄想;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16、五、实战所需要的体力和耐力的反复锤炼
17、没有万事开头难,没有十年寒窗苦,哪来的梅花香,哪来的触类旁通。没有降龙十八掌的底子,郭靖怎么能够领悟“九阴真经”!
18、还有一种内功也是比较熟悉的。就是太极拳当中的静坐功。也就是俗称的打坐。打坐是内家拳常有的一种内功修炼方式。是从传统的宗教修行当中借鉴到武术当中来的。因为宗教打坐的目的是修炼得道,而武术本质是为了实战技击。但这看起来为什么不搭界的东西会被吸收进来呢?实际上他们之前是有共通的目的。
19、一个套路的练习时间一般3~5分钟,拳击比赛一个回合的时间也基本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这样套路练习对上拳台比赛所需的体力、耐力练习是有作用的。武术套路又是全身运动,比单纯练习沙袋动作要丰富的多、运动量要大的多。
20、简单概括一下,太极拳是有内功心法的。但是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内功心法可能和平常当中的不是那么一样。
1、“夫慈……以慈卫之”。说了三宝,为什么这个章节用“慈”一宝来结束呢?
2、还有就是特殊的盘架功法练习。比如传统杨氏太极拳,一般能够见到的架子都是那种高大舒展的大架。现在网络上面也有流出的所谓“府内派”的架子,这原本实际上也是属于“门内”的内功一种。另外还有低架的太极拳,也有称为“功夫架”。甚至杨氏太极拳有一套低的可以在普通的八仙方桌底下打的一套太极拳架子。另外杨氏还有小架子,快架子等等不同的拳架。这些都是过去并不会对外普遍传授的拳架,实际上也都是“内功”的范畴。
3、一、系统掌握一个拳种的武术动作。
4、四、武术技击动作的模拟练习
5、简单与复杂;深入和浅出都是一对对矛盾统一体;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换;换言之,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进步。
6、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生性愚笨,没有什么悟性,因此丐帮帮主也就没有收他为徒,而是将“打狗棒”传给了聪明伶俐的黄蓉。
7、“慈故能勇”,因为是真仁慈,所以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就有真正的勇气来牺牲自己保全别人。
8、真仁慈,老天爷都会帮助你,都会用他的慈爱保卫你。
9、第十七章,第四十一章,提到了人对于道的三种状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0、老子对于政治,对于人性,了解的太透彻了。说了“三宝”,但是被后人理解成了“权术三宝”。
11、传统武术套路训练虽然没有直接的实战训练性,但间接可以为实战训练打基础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以个人体会,武术套路的训练有以下多方面的意义。
12、所谓大道至简就是“少而精”;大道至简当然也必须是来自“博大精深”,比如郭靖郭大侠的“江南七怪”这七位师傅打下的基础。
13、不过洪七公还是传给了郭靖郭大侠一门武功,即“降龙十八掌“。这个功夫就是洪七公认为是最简单又能够一招制胜的“真传”。
14、“俭故能广”,因为节俭,简化,所以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或者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
15、还有一种心法说的是练习的窍门。例如太极拳里面有双方搭手,当对方抓手控制的时候,只要先“摸自己鼻子,再指对方鼻子”就能够破解并且反擒拿对方。这些也是心法口诀。当然这些都是需要在实际的应用示范当中才好理解,文字上面是不好描述的。
16、“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像了,那就不对了。道是摸不着看不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
17、这让我还是想起了蔡龙云老先生,他应该是首次在武术套路书籍里即编排了单人套路又编排了套路拆解对练的人,这种学以致用、注重武术实战的传承武术遗产的精神值得后人效仿,打破武术传承的一些陋习,引入现代训练方法和体系,使武术套路里本身蕴藏的浩瀚的技击实战威力释放出来,弘扬中华尚武精神,再塑中华民族神威。
18、首先说一下所谓的“内功”这里内功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来说的。
19、第二,治理国家,管理企业,慈是根本。只有真仁慈,真仁爱,真去呵护人民,教育培养员工,才能战则胜,守则固。
20、武术每一个套路由起势和收势及中间一连串动作组成。比如蔡龙云老先生的二路华拳,算上起势和收势一共60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编有形象好听的名字,如起势“午后小憩双练拳,先走后拆是真传;跨虎接打鹏展翅,韦陀献杵抱胸前”。这些众多的武术动作连贯成套路练便于日日温习不致忘却,拆开单个动作又可以重点练习加深功底,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步掌握套路中表现的拳术闪展腾挪、站如松、快如风,动如脱兔的武术动作要领。
1、——乡人浅学,孤陋寡闻,不敢罔言,惟有拜读!
2、其实前面所说的例如太极起式时候的意念观想,还包括静坐时候的观想,甚至前面说到的桩功练习时候稍微提及的一些要领,都有“心法”在其中。这属于练功“心法”但还有一些是用的时候的“心法”。就好比说一些“口诀”。拳谚里面说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说的也是这个范畴。
3、但是老子解释了“夫唯大,故似不肖”。就是因为太大了,所以你说“大”就不像了。因为太大了,你说大,便会有了边际,有了范围,有了参照,所以就不像了。
4、那么,我们怎么追随这个“道”呢?老子告诉我们“三宝”——佛教有个“三宝”的说法,我们俗语也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但是佛家借用了老子的“三宝”,一直沿用了下来,反倒大多数认为好像是老子借用了佛教的说法似的。老子是早于佛教的,佛教传入中国是汉朝的事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老觉得外来的东西就是先进的,其实最主要是我们早就丢失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5、功是练功。法就是方法。所谓的心法,包括练的时候心的“方法”还包括用功,也就是所谓实战对抗等等时候所用的“心法”。
6、“三宝”、“慈悲”这两个概念是道家提出来的,被佛教借去了没有归还而已。
7、三、内外兼修的劲力和功力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