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感悟

论语中选一句话写感悟 51句优选

时间:2024-10-11 16:01:41 心情感悟

一、论语中选一句话写感悟800

1、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2、文质彬彬、逝者如斯、贫而乐道

3、这短短的一则语录让我联想到了我身边的人,他们凭借着自我的才能和毅力。努力学习,温习,最终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我们不也这样吗?如果我们被忧心烦恼甚至怨恨蒙蔽了双眼,那么势必会影响自我的工作和学习。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

4、《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莽绀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按式于前,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庚戌,且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之渐台,公卿从官尚千余人随之。...莽入室。下时,众兵上台,苗、唐尊、王盛等皆死。商人杜吴杀莽,校尉东海公宾就斩莽首;军人分莽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传莽首诣宛,悬于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5、《史记·孔子世家》也记录了这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白话是: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桓魋听到消息率兵来阻拦。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拔掉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在弟子保护下,孔子离开了宋国,在途中,孔子说了这番话。桓魋:当时宋国的司马,主管军事,是宋桓公的后代。

6、分析:朱宸濠是盲目自大。看他起兵时,用下策,就知其智商平常,又加上盲目自信,贻误军机,造成一个多月后就灭亡的结局。

7、我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没有像孔子与他的弟子做到,比如,不守信用,性格软弱,说脏话,不懂礼貌等。可是,读了论语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领悟到了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会那么不懂事了。

8、随心所欲、言而有信、有教无类

9、翻译: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10、《论语》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感悟

11、《论语》讲的肯定能使我们有所收获,《论语》让我感到了几千年前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朋友,多读一些好书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是的,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快点看看吧!

12、《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②!”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上天给了我品德,桓魋他能把我怎么样!”

13、无所不至、从心所欲、举一反三

14、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虽贫苦却依旧不改美好的品德,告诉我们应该有朴素,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15、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16、分析:王莽行事虚伪,死到临头了,还在学孔子言,真有点不要脸了。难怪死后被人分尸,舌头也被人割的吃了。

17、第一个说这话的是孔子。

18、恶衣恶食、和而不同、肥马轻裘

19、道听途说、了如指掌、一以贯之

2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但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勤奋为学。

二、论语中选一句话写感悟300字

1、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2、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3、学习需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就像打磨和磨练一样,需要不断与他人碰撞和交流,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学习需要不断反思和自我修炼,就像琢磨和抛光一样,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修身需要不断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5、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6、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7、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是孔子的名言。其中,“人而不仁”指的是没有仁爱之心的人,而“礼”和“乐”则是外在的制度文明,需要内在的道德规范——“仁”来支撑。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他遵守礼仪和享受音乐都没有什么意义。

8、一句自信心满满的“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从三个不同的人嘴中说出,是三种不同的结局

9、“一箪食”,“箪”在古代是用竹子、藤条编起来,装饭吃的容器。“一瓢饮”,“瓢”是一种瓜,这种瓜破成两半,然后就拿来取水,在我小时候我还用过,用那个“瓢”来装水喝。“在陋巷”,我们现在在曲阜还有这条陋巷,留着给大家来观光、来纪念。“在陋巷”,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面。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

11、《论语泰伯篇》中。

12、《论语》历年来被誉为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读了《论语》后,我有所感悟。同时也油然而生出对儒家文化,对孔夫子的敬佩。

13、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以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为他晓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14、《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15、《孟子》中记录了“孔子微服而过宋”,无论如何,孔子过宋后这段话都是存在的。

16、突然想到历史上的二个人,临死前也说过同样的话。一是东汉末年王莽,一是明朝宁王朱宸濠。

17、《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8、爱礼存羊、食无求饱、循循善诱

19、一日三省、犯上作乱、不亦说乎

20、例如:“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三、论语中选一句话写感悟600字

1、《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3、安老怀少、斐然成章、饱食终日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齐来,仅有用知识丰富自我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5、学习需要刻苦钻研,就像切割和磨练一样,需要一遍遍地重复和深入,才能有所得。

6、这章经文虽短,但给人的感悟很深。感悟如下: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这种人生坐标具有代表性的,但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命年龄、心理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可能是在我们二三十岁能提前感受到五六十岁的境界。就像是《春江花月夜》中描述的一样,“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每一个渺小的人,转顺即逝的生命应该有什么人生规划呢?

8、“人也不堪其忧”,如果是别人的话,很多人在这种陋巷,都忧虑得不得了!但是,“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他在这里一直也不会改变他乐道的这种心态,心态是非常地好。“贤哉,回也!”再赞叹了一句,够有贤德的颜回!

9、如履薄冰、三省吾身、功亏一篑

10、我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求看看自我是否忠诚,守信及温习了。对自我有严格的要求,真令我敬佩啊!

11、这章经文中所讲述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等,都表明了谦逊的学习态度。这是明智的学习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种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