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位于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位于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位于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位于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第一洞天霍桐山洞周回叁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第二洞天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第叁洞天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第四洞天西岳华山洞周回叁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三十九福地砵池山,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西北十五里。晋王乔真人成道处。四十福地鸡笼山,在安徽和州含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宋王中正成道之所。四十一福地毛公坛,在江苏苏州府吴县西南洞庭湖中。汉刘根真人得道处。四十二福地绿萝山,在湖南常德府桃源县南十五里。魏伯阳真人栖隐处。道家36洞天与72福地道家36洞天第一洞天霍桐山洞周回叁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第二洞天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第叁洞天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第四洞天西岳华山洞周回叁百里,名曰物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
洞天福地,道教所划分的七十二处名山洞府福地,大多为得道成仙之处。地肺山位于江宁府句容县界,昔为陶隐居幽居之地。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施存真人曾在此修炼。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处,张董华真人曾在此修炼。东仙源位于台州黄岩县,刘奉林地仙曾在此修炼。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东岳泰山洞——周回一千里,名曰蓬玄洞天,在衮州乾封县,属山图公子治之。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西岳华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惣仙洞天,在华州华阴县,真人惠车子主之。道家七十二福地,据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记载,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各具神秘色彩。以下是部分福地的详细介绍:地肺山,即终南山,位于今陕西关中,是老子讲经炼丹的圣地。盖竹山,在浙江衢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曾在此修行。仙磕山位于温州梁城县,真人张董华在此修炼,近白溪草市。
基本释义⒈道家谓人世间七十二处神仙所居之地。引证解释⒈道家谓人世间七十二处神仙所居之地。引《云笈七签》卷二“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明何景明《三清山人歌》:“青蜺下望凭云烟,石壁中开日月悬。傍通七十二福地,白玉楼台罗洞天。道家学说中,人世间有七十二处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些地方被称为“福地”。《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七十二福地分布在大地的名山之间,上帝派遣真人管理这些地方,其中多有得道成仙之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七十二福地常常被提及。七十二洞天福地,是指传说道教中适宜修炼的特殊环境,虽然名称中包含了数字“七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地点。洞天福地,作为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大天之内的神圣空间。这些空间包括了多种类型,如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
道家七十二福地具体山名如下:地肺山——又名茅山。盖竹山——在浙江省临海市南,真人施存治之。仙磕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真人张董华治之。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属地仙刘奉林治之。西仙源——亦在台州温岭市一百二十里,属地仙张兆期治之。地肺山,即终南山,位于今陕西关中,是老子讲经炼丹的圣地。盖竹山,在浙江衢州仙都县,真人施存曾在此修行。仙磕山位于温州梁城县,真人张董华在此修炼,近白溪草市。东仙源位于台州黄岩县,由地仙刘奉林管辖。西仙源在温岭市一百二十里,由地仙张兆期负责。南田山在东海之滨,刘真人治理,可乘船抵达。道家七十二福地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想法,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