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是端午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人的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小编精选100首端午诗词,带领读者感受夏日的诗意与端午节的文化韵味。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主义者,他忧国忧民,忠诚正直,最终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将端午节定为节日,并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描绘了端午节的氛围。诗中提到“重午佳辰独掩门”,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特殊情感。诗中还有“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表达了对故去亲人的怀念。
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诗中提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展现了诗人在端午节观看竞渡的热烈场面。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展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宋代诗人张耒的《和端午》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诗中提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展现了屈原在端午节的重要地位。
明代诗人贝琼的《已酉端午》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
元代诗人方回的《端午到家复失约,良辰阙酒非真穷》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重视。诗中提到“端午到家复失约,良辰阙酒非真穷”,展现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期待。
元代诗人方回的《年年忆得古人语,端午绵衣未可藏》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年年忆得古人语,端午绵衣未可藏”,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元代诗人方回的《梅子黄时端午又,葵花红处故园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梅子黄时端午又,葵花红处故园非”,展现了端午节与故乡的情感联系。
元代诗人方回的《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唐代诗人元稹的《端午日赐衣》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展现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唐代诗人殷尧潘的《表夏十首》之十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展现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日》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重午云阴日正长,佳辰早至浴兰汤。凉风入座无消扇,彩索灵符映羽觞”,展现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唐代诗人卢肇的《方殿临华节》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中提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展现了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唐代诗人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活动。诗中提到“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飞鸟惊”。展现了端午节的激烈竞争和节日气氛。
通过这些精选的100首端午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古人对这个节日的热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端午节的诗意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