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
2、赠守中北行二首其一江北梅花雪易残,山窗一树自家看。临行掇赠聊数颗,珍重清香是岁寒。
3、当见山高月更阔。
4、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
5、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
6、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
7、《答人问道》
8、山中懒睡四首其二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书扇面寄馆宾湖上群山落照晴,湖边万木起秋声。何年归去阳明洞,独棹扁舟鉴里行?
9、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10、《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1、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13、月明飞锡下天风。
14、有善有恶意之动,
15、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16、王阳明著作:
17、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18、知善知恶是良知,
19、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20、若有人眼大如天,
1、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2、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
3、《示诸生》其二
4、山近月远觉月小,
5、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诗,记叙了初春风和日丽的景色,诗人抓住和风、残雪、冉冉飘动的蛛丝、静谧的花枝、远处飞过的鸟儿等景物极力烘托出初春的温馨,但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赏春,而是通过对春日风光的咏赞,排遣被贬谪后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表面写景,实为表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诗的最后,诗人从内心发出“客衣尘土终须换”的感叹,便是希望尽快的结束贬谪生活的心声
6、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7、西湖醉中漫书二首其二掩映红妆莫谩猜,隔林知是藕花开。共君醉卧不须到,自有香风拂面来。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8、夜静海涛三万里,
9、以上是王阳明的一些诗词,希望您能从中找到您欣赏的句子。
10、《知行合一》是一本叙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传记。全传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11、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12、《蔽月山房》
13、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14、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15、《王门四句教》
16、便道此山大于月。
17、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
18、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
19、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20、无善无恶心之体,
1、险夷原不滞胸中,
2、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3、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
4、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5、何异浮云过太空?
6、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7、为善去恶是格物。
8、王阳明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