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这件事,我们心照不宣就好了,何必一语道破呢?
2、近义词:心领神会、胸有成竹、心心相印、心领神悟、心中有数
3、古时候人们知道心在腹中,而且认定人是靠心来思考的,还把所有的智慧也归根于心。所以,当时人们用于描述与思想和意识有关的问题时,就喜欢用“心”和“肚”、“腹”、“胸”等与心有关的名词。比如说“胸有成竹”“满腹经文”,还有你所说的“心知肚明”。
4、例句:对这件事我一无所知,你再问也没有用。
5、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悲哉行》:“朝从博徒饮,暮有娼楼期……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6、释义: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7、【翻译】: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8、【翻译】: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9、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10、【出处】:元·张国宝《罗李郎大闹相国寺》:“啊;这老爹一窍也不通。”
11、就连他那对我心照不宣的眼神都变了。
12、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13、释义: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14、释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15、是装聋作哑。
16、【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17、出处: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心照神交,唯我与子。”后作“心照不宣”。
18、指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极有涵养,不露锋芒。
19、形容“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说”的成语是心照不宣。
20、例句: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恼火。
1、【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译文:有个弹琴能手叫公明仪,他对牛弹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不是牛没有听见,是这美妙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而已。
2、释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形容“假装看不见”的成语有:
4、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可怎生装聋作哑。”
5、野草和树木都像是兵士。比喻军队败退时心虚;把草木都看成为是敌兵。亦形容极度惊恐时发出多疑的错觉。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例句敌人吓得惊恐万状,~。近反义词
6、释义:指某件事让你想象不到或者超出你的意料之外
7、学习要~;不先掌握基础知识;就无法深造。
8、释义:神秘奇妙到了极点。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9、释义: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
10、我和他彼此心照不宣,不用再说什么了。
11、【出处】:宋·陆游《与赵都大启》:“伏念某下愚无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解释:伏担心他妈的愚昧无知;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12、例句:由于无力反抗,对于官府的不义之举,人们只好装聋作哑。
13、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14、吞吞吐吐[tūntūntǔtǔ]
15、【翻译】:状态词。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
16、这段对话是他们心照不宣地插科打浑的一部分。
17、听他这样说,有几个人心照不宣地彼此对望了一眼。
18、释义:指神妙难捉摸,深奥。
19、【翻译】:原意是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现多用来形容言语杂乱或不着边际。
20、释义: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1、我们和她心照不宣的协定是,我们可以在她的草坪上玩。
2、答:大智若愚。
3、装聋作哑的意思:假装耳聋口哑。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4、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5、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6、【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译文:流泪面对表章;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
7、他们都心照不宣,几乎一次也没有提起过婚后的任何一件事情。
8、正因为凯丝琳是个与我心照不宣的女人,所以我才保持缄默。
9、大巧若拙、深藏若虚、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10、学习英语要~;逐步提高;不能急于求成。
11、心里明白但不说破,形容心中有数。
12、【翻译】: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弘明集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