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语录大全

闻鸡起舞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时间:2024-07-15 12:01:59 语录大全

一、闻鸡起舞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石勒恢复九品中正制,设立专官主管经学、律学和史学,这样的举措受到了不少北方汉族地主的认可,与其回到晋朝受到更残酷的压迫和奴役,不如承认这个全新的政权,自己还能获得一部分的利益。

2、表面上,祖逖与这些堡主常常发生军事冲突,其实都是做给石勒看的。本来左右为难的堡主们,对祖逖感激不尽,逐渐地归心祖逖,悄悄地充当祖逖的间谍。这样一来,石勒稀里糊涂地总是处于不利的境地。

3、祖逖的北伐大业,就是在这么个条件下开始的,无兵无卒,一个空头大印。

4、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泳恩歌且舞。

5、祖逖出身北地豪族,家资丰富,他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混迹江湖,散财结士。成年后,祖逖醒悟过来,他重拾书本,发奋学习。闻鸡起舞,说的是他与好友刘琨互勉互励,共同勤学的事件。

6、一个夷狄皇帝,丝毫不缺少中原汉人的礼节,让祖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为了表示诚意,祖逖也下令,不得接受石勒一方的叛徒。就这样,在血腥的世界里,后赵和东晋的边境,竟然出现了一派吉祥和睦的气氛。

7、司马炎在位的25年时间是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被称为"太康之治",《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这段时期是"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8、残酷的现实让这两个有为青年都不得善终。

9、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10、这句广告语,让祖逖成了司马皇族眼中的香饽饽,众王爷竞相征招祖逖:

11、祖逖在江阴打造兵器,招兵买马,以两千部众,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征服了谯城附近盘踞的地方武装势力,打通了北伐通路。在这里,他碰上了一生的劲敌——后赵皇帝石勒。

12、闻鸡起舞的主人公

13、“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4、也就是说,祖逖的人生理想是靖国难,而不是参与内战,这从他后来对琅琊王司马睿的进言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15、祖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了起来,他生性豁达豪放,轻财重义,常常资助贫困,受到乡亲们的尊敬。成年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人们都称赞他"有赞世才具"。

16、就在此时,出了两件事,让祖逖气出了病。一件事是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统帅祖逖的北伐。第二件事是王敦叛乱,司马睿抵抗失败,只得交权做了傀儡皇帝:

17、“中流击楫”这个成语也来自于祖逖,他带着自己的家族武装数百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北伐之路!

18、然而祖逖却大失所望,戴渊毫无军事能力,到岗后对祖逖的工作处处掣肘。祖逖深切感受到了内战的即将爆发,和北伐大业的夭折。

19、尽管只有"千人廪,三千匹布",但根据四川大学教授刘伟航的研究发现,《晋书·食货志》记载,公元312年即祖逖北伐的前一年,司马睿的府库里面只有"数四千匹"布。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机构来征收赋税,司马睿给出的这笔财产很可能已经是他所拥有的"大部分"。

20、百姓们歌曰:

二、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1、令人惋惜的事情是,此后的中国古代仍然没有避免类似的悲剧。

2、“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3、闻鸡起舞,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列传》。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该成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用在“勤奋积极”的表述上。

4、祖逖为何“不就”?难道还有比司马家族,能给他更大发展空间的地方?

5、不是那样,要知道祖逖北伐,其实是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进行的,石勒是以一国之力,对付祖逖一支孤军,无论财力还是人力,祖逖都无法与石勒抗衡。利用难得相持之际积蓄力量,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6、闻鸡起舞的近义词有然糠照薪、发奋图强、锲而不舍、废寝忘食、自强不息等,反义词有自暴自弃、苟且偷安等。

7、祖逖横亘在石勒面前!

8、后赵皇帝石勒逐渐明白,祖逖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史载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使成皋县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因此祖逖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北伐大业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9、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

10、这段话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未来局势不乐观,尤其中原之地会成为重灾区;二是我祖逖的人生目标就是平乱安天下,纵横中原;三是希望我们未来能够友谊与事业同步。

11、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至是始得肆意焉",短短一年后发起了叛乱。

12、祖逖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13、司马睿封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拨了一千人的粮饷和三千匹布帛,让祖逖到前线自行募兵、自行铸造铠甲,行北伐大业。

14、这一病,祖逖再也没有康复,不久祖逖病逝了,终年五十四岁,壮志未酬!

15、石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羯族人。此时石勒已经打败前赵刘曜,基本占领了整个北方,成为实力最强劲的一个王朝。雄心勃勃的石勒,剑指豫州,企图攻入江南,统一天下。

16、后世的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以"睿素无北伐之志"讽刺了司马睿的行为。许多文人看到这段记载的时候同时也会愤愤不平,然而当我们拨开那段历史的真相后我们会发现。

17、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司马睿害怕掌权的王敦,所做的政治调整,他希望有一战之力的祖逖能成为防范王敦的筹码。王敦"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是东晋王朝内最大的定时炸弹。而王敦也对祖逖畏惧颇深,史称"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

18、有人说,“相避于中原”就是一起到中原避祸,显然不对。“避”是指古人之间的一种谦礼,比如退避三舍。祖逖这话的意思是说,将来早晚有一天会出现天下大乱,天下豪杰并起的局面,到那时候,你我兄弟二人肯定也是豪杰中的一员,但愿我们可以并肩作战于中原大地,而不是敌对的两方。

19、战争期初,祖逖连连得胜,让石勒在河南的势力大大受损。眼看形势一片大好,石勒使出了“看家本领”,他强令河南的各大坞堡堡主们,将家族子弟送到他那里做人质,逼迫他们做铁杆汉奸,共同对付祖逖。

20、“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

三、闻鸡起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于是祖逖北伐遇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尽管因为祖逖的个人魅力不少百姓对他称赞有加,但无数中原的汉族地主并没有"望风而降",他们许多人被逼迫给后赵政权送了质子,导致大部分人都处在观望状态,甚至有一小部分汉族地主对祖逖北伐表示强烈的反对。

2、这个新生的朝代推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制度,他们大力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司马炎创立的占田制度基本解除了旧有屯田制之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同时通过各种措施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农民和地主双方利益的平衡。

3、南宋、南明……无数能人志士在各大利益集团的倾轧中不断失败,他们有的被污蔑成叛国贼,导致百姓生啖其肉;有的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有的被东林党扣以阉党的帽子,却没有说出"水太凉"的孬话,奋战到了最后。

4、传统的练功方法很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闻鸡起舞,枕戈待旦。

5、此后东晋陷入了彻底的混乱,世家大族成为了国家毒瘤,他们侵吞国家资产,掠夺和剥削人民,在不断的内耗中东晋走向了灭亡。

6、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刘琨。

7、祖逖对司马睿慷慨陈词,表示在中原地区的百姓人人都有抗击敌人的志向,如果大王能够是命令将领出师,让祖逖我这样的人率领军队,则可以让"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

8、祖逖只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在那样的情况下发动北伐,是注定失败的。

9、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指的是谁闻鸡起舞[wénjīqǐ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10、司马睿算不上明君圣主,虽然后来被推上了东晋第一任皇帝。在北伐问题上,司马睿表现得相当的消极,在无法推脱祖逖的请求后,给了祖逖一个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空头衔,和千人的粮饷,敷衍了事。你不是想北伐吗?自己想办法招兵去吧。

11、“时祖逖卒,勒始侵寇边戍。勒征虏石他败王师于酂西,执将军卫荣而归。”

12、那时候正是“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懿的子孙们,秉承了司马家族的冷酷,相互之间杀得天下一片血腥味。祖逖的人生理想早就建立,他在与刘琨共同学习的时候,就说过:

13、“从惠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遂退还洛。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平昌公模等竞召之,皆不就。”

14、“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5、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16、闻鸡起舞的典故:

17、祖逖带领着自己的宗族部曲不过数百人从京口北上,途径长江时他"中流击楫",豪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8、典型的悲剧,怎好让小学三年级的我们知道呢?

19、祖逖没有因为这些堡主们站在了石勒一边,就对他们采取敌对态度,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跟他们一起演戏给石勒看:

20、仅仅1年后,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

四、闻鸡起舞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1、闻鸡起舞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晋书·祖逖传》,它的意思是听到鸡叫声便起床练习舞剑,常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发奋图强、及时振作、努力刻苦,是褒义词。

2、眼看不打过祖逖,石勒放下了皇帝的架子:

3、石虎退兵后,祖逖积极和当地的坞堡武装保持友好关系,不少坞主感动于祖逖的真诚,时常暗地里资助祖逖的军队,或者将后赵军队的行动告知祖逖。

4、出身名门望族的他,在当时的门阀政治当中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优待,先后被推举为孝廉、秀才。24岁的祖逖和刘琨一起出任了司州主簿,他们常常同床同被,关系十分亲密。一天,他们半夜被鸡叫吵醒,祖逖称:"这不是坏声音!"便拿起剑来舞剑。从此后,两个好友养成了听到公鸡打鸣就起床练剑的习惯,最终两人都成就了一番功业。

5、“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

6、祖逖病了,在极度的忧愤中去世。而他的北伐大业也就此中断。他的弟弟祖约继承了他的部队,然而却在后赵的攻势之下节节败退,丢掉了河南之地。

7、坞堡是兴起于新朝末年战乱时期的防御工事,由各地豪族力量兴建,用于家族财产保护的私人城堡。当时的河南地区坞堡遍地,每家实力虽不算强大,但合在一起却是一支足以左右战局的力量。

8、刘琨投此后遭遇鲜卑人内斗,不幸卷入政治风波,在东晋权臣王敦的推波助澜下,刘琨被冤杀,享年四十八岁。

9、然而他曾预言"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的盛况仍然没有实现。

10、祖逖和赵兵对峙四十余天,双方粮草尽丧,而祖逖成功设伏了石虎的粮草队,逼迫石虎退兵。

11、祖逖和刘琨是晋朝时期的一对好友,两人有着相同的抱负,但愿为祖国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两人感情深厚,惺惺相惜,常常同塌而眠。

12、中国的封建王朝,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循环,仿佛后来的这些文人士大夫在看到眼前利益的时候失去了借鉴历史的理性,成为了"仅捍卫自身利益的原始野兽"。

13、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14、祖逖就这么没志气?被石勒一张感情牌就打软了?

15、似乎就如同一个魔咒一样,这样的情况成为了中国古代逃不出的历史循环。

16、真是个好男儿,祖逖也一样。

17、闻鸡起舞苦练武功是为了保家为国,不是把武力使在自已兄弟自相鱼肉,一旦国家招唤必闻风响应,用自已一身的功夫去报效国家民族!

18、当然不是,史书没交代,我认为祖逖拒绝王爷们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愿意卷入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

19、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0、祖逖死后,石勒迅速发动进攻,祖逖的弟弟祖约不敌石勒,河南之地尽数丧失:

五、闻鸡起舞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写的

1、后来祖逖这边出了叛徒,跑到石勒那里投降,石勒二话不说,直接砍了叛徒,将人头送还祖逖,还客客气气地写信给祖逖:“天下之恶一也。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

2、祖逖拿着几乎微不足道的粮饷,踏上了北伐之旅。

3、“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4、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5、短短数年的时间,羯族人石勒从奴隶的身份逆袭,席卷了北方大地,大量屠杀人民之外还将门阀政治这颗毒瘤在中国北方连根拔起。后赵政权的建立,不仅仅是异族的统治取代了传统汉族的统治,在某种层面上更是新兴的庶族地主替代门阀士族专制掌权。如后赵左、右长史是后赵行政最高长官,连续6人都是出身平民或者庶族。

6、祖逖认为,藩王争权就是国家遭遇戎狄欺辱的根。他告诉司马睿,国人其实是有能力抵抗戎狄的,并希望能得到司马睿的支持,让他率军北伐,收复中原。

7、为了向祖逖示好,他给祖逖的母亲修了坟,并且写信给祖逖,请求保持和平状态,双方互市。祖逖一时也拿不下河南,半推半就同意互市,并从贸易中大发其财,用于扩充兵马。

8、祖逖北伐示意图

9、因为两人之后面临的,是血淋淋的成人世界。

10、历史上像祖逖这一类,年轻时候的浪荡子,成年后改头换面,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很多。他们有个共同特点,自幼缺少管束,自由生长,社会阅历相当丰富。在社会实践中,他们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踏踏实实补足功课。他们往往比一般的读书人,更具备卓越的见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及超强的实际能力。

11、祖逖北伐时期治军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史书记载祖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不畜资产",并且"爱人下士,岁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很难看出,这是一个豪门的世家子弟的所作所为,而他的行为也得到了百姓和士兵们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