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3、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4、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6、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7、五权宪法。——孙中山
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
10、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12、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苏轼
13、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4、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5、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16、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17、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18、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9、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2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不以私害法,则治。——《商君书·修权》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4、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薛宣
5、古代法治名言警句
6、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7、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8、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9、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10、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1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12、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3、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14、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管子·法法》
15、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16、事断于法。——邓析
17、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新唐书·魏徵传》
1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19、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3、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5、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7、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王符《潜夫论·断讼》
9、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0、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1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2、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13、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14、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1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管子·七臣七主》
16、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17、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8、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19、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1、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2、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3、彼窃国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4、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5、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6、法令至行,公正无私。——《战国策·秦策》
7、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8、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9、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10、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1、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2、有治人,无治法。——荀子
13、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之》
1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15、法者,定分止争也。——管子
16、中国古代法治名言
17、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18、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1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20、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1、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2、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3、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5、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6、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司马迁
7、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8、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9、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0、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马总《意林·淮南子》
11、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12、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1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1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17、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1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19、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20、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