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笔顺编号:35251
2、用于言语的计量。
3、词和词组由句法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4、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
5、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6、引申指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如:句读。
7、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
8、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9、jù基础释义:
10、警句jǐngjù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闲,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注
12、指草木初生拳状的幼芽。
13、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马王堆汉墓帛书》
14、指在不是一句的地方断句。
15、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16、汉字数目字的一种笔画繁多的写法。如一写作“壹”,十写作“拾”,百写作“佰”等。多用于填写款项凭证。与“小写”相对。
17、勾画: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句】【jù】(
18、语法上指复句里划分出来的相当于单句的部分。
19、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组词】:
20、钩子。后作“钩”。
1、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蒋光慈《弟兄夜话》。
2、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3、特指“高句骊”。古国名,南北朝时改称“高丽”。
4、句字共多少笔画:
5、——人名用字。
6、句号:用来标示陈述句的结束的标点符号——中文用“。”,外文用“.”。
7、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8、语句;诗句: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驴上得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得诗句。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蒙蒙之句。——宋·沈括《梦溪笔谈》(
9、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10、凭着记忆把读过的文字写出来。
11、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句子。句法。
12、笔顺:ノフ丨フ一
13、同本义: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句者毕出。——《礼记·月令》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14、用来标示陈述句的结束的标点符号。
15、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16、句的笔顺:撇、横折钩、竖、横折、横。句的拼音:【jù】句的部首:口句的结构:半包围结构句字的详细解释:本义: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句法。衍义:引申指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
17、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18、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描写风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19、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句法。
20、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
1、笔顺是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2、句的读音为jù时,释义:
3、绝句: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4、你好,我是【不畏失败走向成功】,很高兴为你解答。
5、你已经以一种固定的顺序读这本书,如同一个句子本身,事实上这个旅程带你到了一些地方。
6、著名的为人传诵的语句。
7、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
8、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9、如果——表示假设
10、《庄子·骈拇》
11、姓三、荀的部首:艹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五、造字法:形声;从艹、旬声六、相关组词:荀卿班荀荀子荀草荀且二荀孟荀荀日照荀令香荀氏八龙贾虎荀龙留香荀令荀令伤神
12、用浅淡的颜色轻轻描绘。
13、〔高句骊〕古国名,即“高丽”。
14、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
15、蒙蒙之句。——宋·沈括《梦溪笔谈》
16、句者毕出。——《礼记·月令》
17、把复写纸夹在两张或几张纸之间书写,一次可以写出若干份。
18、句子:由单词或复词联缀而成,表示完整意义的独立语言单位,必须有代表人、事或物的主语,并有说明主语的谓语。
19、驴上得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20、章句zhāngjù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1、古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
2、句共5画,所有5画的字。
3、用于解释、证明的代表性语句。
4、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