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握文体:熟悉不同类型的文章,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以便根据文体特点进行理解。
2、其他的孩子基本是惰性、不自信,被动地听着老师和极个别孩子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对于小孩子来说,自己思考得来的远比听到的要记得清。
3、一、看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般我们看到一个题目,就能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也能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基本的了解。
4、在语文课第二课时,学习过字词,老师会带领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仿词练习、句式变换、感受课文主题特点和情感等,而且训练方法有读、有说、有写。
5、审清题,仔细品;析人物,思言行;
6、托物借景是手段,言志抒情有归点。
7、理清顺序看内容,时间空间和逻辑。
8、主抓中心句,考虑抒与议。
9、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10、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11、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种: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12、想一想,你会在大树底下听到什么样的童话呢?
13、有问应找线索、推论要注意力、探究要理解、分析后再判断。
14、很多家长苦恼:孩子读的书并不少,也读得很细,但理解力还是很弱。这也是和孩子秉性有关,有的孩子家人放养具有主动思考的能力,读书会边读边有自己想法,而有的孩子家人太过呵护,思维惰性较强,只读不思考,理解力也就得不到锻炼和提升。
15、言谈举止和外貌,性格思想与精神。
16、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17、防止遗忘,勤于动笔;
18、所以呢,建议一周两篇较为合适,练写之后的总结非常重要,毕竟短文不计其数,关键是找对答题方法。
19、结构简单有四式,总分形式有变式,
20、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勒细琢磨
1、田野上,再没有比它更绿的枝叶,再没有比它更红的草莓,再没有比它更美的杜鹃,再没有比它更会唱歌的百灵了……
2、先读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再从短文中找出它,往前往后读,就能找到答案。
3、短文第二自然段里的小树林里都有什么?(
4、回问查看,比较选项;
5、第一人称为主诉,便于抒情添真实。
6、总分并列和浅深,具象可以到抽象。
7、限制程度和范围,时间数量与语气。
8、小朋友要不要向小猪学习,为什么?
9、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段落主铺垫,
10、“开始”属总起,千万不要小瞧:开门见山引话题,文章情感定基调;有没有悬念要留意,读到后边就晓得;环境描写是渲染,衬托氛围很关键。
11、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莫放过。
12、内容理解和概括,回文章连主题。
13、“文章标题”要叫好,解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着。有没有双关意,要细琢磨;能否做线索,联系全篇找。人、事、物、景、境,“答题”是宝物。
14、回答:根据问题和文章的内容,确定答案,注意解题技巧。
15、材料观点,铭记心间;
16、写景物,思特点;细推敲,套格式。
17、直接描写与间接,正面表现和侧烘。
18、一、先搞清楚词语的本意,然后考虑它在文章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19、先易后难,不可弄反;调整节奏,计时答完;
20、这神奇的小树林,你去过吗?
1、抓住细节:注意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
2、节省时间,避免遗憾。
3、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周密,中心鲜明。回答句式: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选择答案,排除在先;
5、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6、效果说清接内容,通畅表达有高分。
7、去小树林里为什么不能带弹弓呢?(
8、标题是《雷雨》,写的一定跟雷雨有关系,接下来通读一遍后,第1小题是多音字组词,可以直接做。第2、3小题就需要,带后面的问题再读一遍,比喻句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并用横线画出来。当然要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9、遇到陈述性问题时,首先寻找答案的线索,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可能在标题或字眼中。对于问题的一般性内容和具体细节,不可忽略。
10、语言特点很讲究,科学准确和严密。
11、抓住观点,重点三看;行云流水,字里行间;
12、细节思考要深入,主旨归纳要准确。”
13、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女儿小米在听我读书的时候,如果神情专注,我读完几句话问他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她一定能说出来。但有时候心不在焉,可能是我语速快,或者我读的句子引起了她的想象,又或者我读到这一句她的思考还停留在上一句,我问她问题她是答错或者干脆“不知道啊”,这就说明,朗读是无效的,而且对她的专注力还是种破坏。我会根据情况,选择不读或者重复读。
14、抓要点,明背景;叙事情,抓重点;
15、二、通读全文。一篇短文,看完题目,接下来就是要通读一遍,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这可能是这篇短文的重要内容的总结。还要注意每段的第一句话,一般也是每段的总结,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上短文的大意和每段的段意就应该明白了。
16、第二人称为对诉,利于交流还拟人。
17、边答边查,防止题落;
18、主旨概括顶呱呱,通过表达与抒发,
19、风,爱在树枝上荡秋千;蝉,也爱在那儿练嗓子;亮晶晶的光斑儿爱在树下嬉戏;连那条弯弯的小路,一钻进小树林,就再也不肯出来了……
20、从语文课本预习开始,到做练习题、试卷,包括数学和英语,都要让孩子读文、读题3遍,使其成为习惯,这是基础。
1、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2、读分精泛,快慢相间;预想在先,生词不看;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第三人称为转诉,超越时空叙与议。
5、标题内涵很重要,内容结构和主题,艺术特色和读者。
6、所谓适量,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没有标准尺度。有的孩子一周写一篇都觉得吃力,尤其是刚开始练习且没有自信的孩子,练多了起反作用。有的孩子一天一篇轻轻松松。
7、理清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主体、结尾等,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表达方式。
8、中间段落在过渡,结尾段落点主题。
9、点面虚实与正侧,两两结合有奇效,
10、行云流水,字里行间;
11、对于如何提高词汇量的方法也很多: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玩文字游戏,找一些卡片里面写上生字词,然后和孩子一起每人抓五张卡片。来互相考对方,认出卡片文字的则算赢。在平时出门在外也可以看到周边物体随时随地询问孩子这是什么用拼音怎么说。当然方法很多,家长找到适合孩子的一种就可以了。
12、概段意,方法多,可归并,善取舍。
13、正与侧,突出形象现中心。
14、三、怎样概括中心思想:
15、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16、拓展探究很开放,结合实际要注意,体现主题妙主意。
17、一、怎样分段:
18、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19、说明文超简单,考点固定很显然。
20、写作手法很复杂,对比照应和抑扬,悬念伏笔和铺垫,
1、再就是技巧,低年级题的答案多是从短文中直接就可以找到答案的。
2、虚与实,充实内容富内涵。
3、材料观点,铭记心间;牢记问题,抓住关键;
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通常的格式是什么东西像什么,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5、含义理解有方法,上下结合是窍门,
6、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7、抓住观点,重点三看;
8、标注文章结构,画出大纲框架。
9、接下来是对知识的延伸,下雨前还有什么样的景象?这也是对小朋友们平时的观察及知识考验,文中提到了小鱼和蜻蜓,那么我们还知道哪些呢?比如:小蚂蚁会成群结队的搬家、小燕子也会非得很低、青蛙会大叫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孩子们平时注意观察的。
10、当野樱桃成熟的时候,当蘑菇从草丛中探头张望的时候,带上你的篮子钻进去吧——
11、表达方式,必须牢记;
12、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13、带着这样的问题,直接去文章中找什么像什么的句子就好了。第3小题具体到了第2段,找到第2自然段通读一遍,发现最后一句话是“就要下雨啦!”根据这句话,可以推断出这时候还没有下雨,自然描写的就是雷雨前的景象了。
14、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15、读了第四自然段你觉得小树林迷人吗?为什么?(
16、同时,读后的思考、交流同样重要,读完一本书,和孩子聊一聊对书中人物、细节的看法,最好联系孩子自己的生活,有没有相似经验,有什么感受想表达等,低年级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加上对不是玩乐之外的生活经验记忆不会特别深刻,家长可以先自己说,一是给一个思维和语言方向的引导,二是引起孩子的共情。
17、内容见解和情感,组织语言就能成。
18、浏览问题与背景,总体掌握很坦然
19、通读全文,捕捉主旨句。
20、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