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儀禮·士昏禮》:……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六禮備,謂之聘;六禮不備,謂之奔。
2、当然,这不是结论,我只是觉得很疑惑,一种猜测。
3、两种说法区别在于:
4、然后夫妻两人吃美食、喝交杯酒——「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最后丫鬟和仆人伺候洗洗睡、入洞房行周公啪啪之礼!
5、《周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6、《礼记》的记载比较简略,《仪礼》则比较详细,「亲迎」是一段很长的文言文,礼数非常复杂:
7、后来班固《白虎通》也采用了「婚者,昏时行礼」的说法。
8、华夏为礼仪之邦,礼仪事无巨细的约束人生的方方面面。
9、也就是说:上古男女结合的仪式在黄昏举行,故曰「昏礼」。后来,加『女』旁造「婚」字,专门表示「婚礼、婚姻」,「昏、婚」就产生了分化。这是一个很主流的结论,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详细一点说:
10、当然,第二天又要见七姑婆,八大舅之类的,就不讲略过了。,,,,,
11、有一点非常让我非常大惑不解,甲骨文有「昏」字,基本上表示本义:黄昏
12、第二,要证明黄昏行礼和抢亲有关。
13、如果按照今天的文字学:「昏、婚」是母字和分化字,为明确引申义而造字,产生分化。
14、我引用一些论文中的白话文解释,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没兴趣则可以略过:
15、有些学者根据《周易》中一段爻辞:
16、主流的说法「婚」承担「昏」的引申义。
17、孔颖达注《礼记》也是引用了郑玄的说法:
18、要注意的《仪礼》和《礼记》并没有说「黄昏举行男女结合仪式」就叫「昏礼」。
19、《禮記·昏義》:……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20、这说明《礼经》《诗经》成书的时候,「婚、仪」这两个字还没有分化出来。
1、二、《礼经》所记载的先秦古人婚姻仪式。
2、《诅楚文》的「婚」,「女」旁在「右」,也即「婚」的异体字:
3、如果就「黄昏礼仪」这个意义来说,是指「六礼」中「亲迎」的那个阶断。
4、《说文》引《礼经》的解释是:
5、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
6、也许「婚」真的跟「黄昏」没有什么关系,《礼经》中没有说「婚礼」就是「黄昏举行的仪式」,是汉人的注解这么说。
7、但这如何证明得了呢?
8、这种说法是「婚」承担「昏」的假借义。
9、「昏、婚」的分化,跟「取、娶」的分化是完全相同的。
10、说这段爻辞说的是上古的「抢亲」习俗,《礼经》中的「黄昏行礼」是史前社会抢亲的遗留,理由是:抢劫干坏事要晚上行动。
11、还有一个可能,「昏」就是一个假借字,不同时代借用不同的字,西周借用「闻」表示,《礼经》成书的时候借用「昏」。
12、先秦古人,应该说是先秦士人以上的阶层,从说媒开始到结婚,有一套标准的仪式和程序,这也即《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记载的「六礼」:
13、《诅楚文》:「两邦若壹,绊以婚姻」就是指的秦楚两国的联姻历史。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人知道,「芈月」是楚人,「芈、熊」是很典型的楚国姓氏。楚秦有很长的联姻关系。
14、古代训诂学家一般把这种情况叫做「古今字」。
15、《士昏礼》、《昏义》中的「昏」是等同于「婚」的。
16、「婚」字从出土文献材料来看,始见于战国时代:
17、不过,古人对「婚姻」一词,有「男婚女姻」,或者「女婚男姻」两种解释。学者陈鹏的《中国婚姻史稿》认为「婚姻」称谓不分男女。
18、《礼经》之《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都是用的母字「昏」,「昏义」也就是「婚仪」。
19、战国楚简有「昏」字,假借「昏」表示「闻」和「问」:
20、《仪礼》说过「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昏昕」,「昏昕」就是「早晚」,意思是说婚礼的六种仪式都要在早上和晚上举行,要到宗庙去受命、祭祀祖先。
1、刚刚黄昏的时候,家里美食准备好了,贵族小伙子就驾着两辆马车去娶亲,然后一大堆「之乎者也」的繁文缛节,一大堆「欲拒还迎」的装逼套路:……一直到把媳妇接回家:
2、见过父母高堂,拜祭祖先之类。
3、「昏」从「氏」从「日」,「氏、氐」本一字,像人「弯腰低头」之形,为「低」之初文。
4、一、「昏、婚」演变过程。
5、昏礼者,将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6、故「氏、日」会意「太阳低下」,表示「黄昏」之意。
7、简单版答案:
8、《易经》中的「取女、纳妇」都是指「男子娶妻」,如:
9、第一,要证明史前汉族社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抢亲,
10、「婚礼」属于周礼的「嘉礼」:
11、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12、另外,要注意的是,许慎「娶妇以昏时,阴啊阳的」的这种说法,不是经典原文,来自东汉经学家郑玄对《仪礼》的的注解:
13、后来加「女」旁分化出「娶」专门表示「娶妻」。
14、所以正如学者陈鹏在《中国婚姻史稿》说的,这几乎就是臆断。
15、《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有「六礼」,为什么恰恰把「黄昏迎亲」的仪式为这个整个「男女结合礼仪」命名?
16、其他的可能性
17、如果依据古代的训诂学:「昏、婚」叫做古今字。
18、「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用昏者,阳往而阴来」。
19、这个【婚】也就是宋代发现的石刻文字《诅楚文·秋渊》中的。
20、《易·蒙》:六三:勿用取女。《易·咸》:“咸,亨,利贞,取女吉。
1、引《字源》,页1088
2、「昏」引申义可以指「婚姻、婚礼」,这样一字多义容易产生混淆,就加女旁造「婚」字,承担引申义的职务。
3、也就是说,就是传世文献《礼经》用「昏」表示「婚姻」,那么,我们知道《礼经》是整个周代的礼仪,为什么西周文献不用「昏」这个本字,而去借用「闻」呢?
4、一、从文字学角度说明「昏、婚」演变过程。
5、而西周金文没有见到「昏」,西周、春秋文字中都是借用「闻」字表示「婚、昏」。
6、引自:《金文编》,页793引自:《新金文编》,页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