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他也爱酒爱诗,却不像李白那样遣兴纵乐,而是消愁忘忧,从《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惜》中“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落日》中“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徐步》中“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中“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独酌成诗》中“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等等便可窥知;
2、杜甫被誉为唐朝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悲愤色彩。真实的揭露批判了唐朝当权势力的腐败、民生疾苦、贫富对立,见证了封建王朝兴衰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
3、何以如此?在我看来,或许是因为陶、李二人皆尊重内心感受,外儒而内道,一归隐田园,一纵酒江湖,但求适意洒脱,不复顾及庙堂黎民,可归入“穷则独善其身”一派;
4、又在多少个夜里,他看到了新婚将别的小两口;他看到了败阵的贱子寻找归家的路;他看到了失去子孙的老人在门口拄仗流泪。
5、四、封官罢官
6、一、人中赤子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沉重的心情,给城中的草木染上了深沉的颜色,国破的伤痛让你的眼睛不再明亮,你也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支离破碎的江山,更添一份忧愁……只是,历史无法改变,为什么不去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呢?
8、诗可以兴、观、群、怨,他更是终其一生都在实践着孔子对诗歌功能的评价;
9、杜甫的生活可能连小康也算不上,八月秋高风怒嚎,卷我屋上三香茅,屋不保暖,食不果腹啊。可以假设地说,杜甫的生活甚至赶不上当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10、杜甫是距普通百姓最近的人,研究杜甫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什么还要写诗呢?
11、他经常食不裹腹,依靠亲朋好友周济度日,久而久之,遭人嫌弃,受尽了屈辱。
12、严武在城西浣花溪畔给杜甫建了一间草堂,就是如今的“杜甫草堂”。又给杜甫安排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一个清闲的职务。
13、从梦中醒来,他发现自己连家都没了,妻子在鄜州,也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自己呢,只有一所破茅屋,勉强度日,还被人欺辱。
14、以上书中记载看,杜甫恃才傲物,只会空谈,实则并无进取精神。可见,人们对杜甫的评价并不高。
15、杜甫是个凡事认真的人,他立志入仕,匡时济世,便认认真真读书、游宦、献赋、为官,虽然做的官不大,但他很认真,甚至较真,时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毫不在意之前经历多少蹉跎。
16、杜甫识字,有文化,说明杜甫出生的家庭应该是个小康家庭。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是上不起学,念不起书的,杜甫能上学识字,说明其家庭还是殷实的。
17、严武去世后,杜甫继续过着飘零萧瑟的生活,后病逝在携带家人回衡州的船上。
18、六、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仕途不顺,进士屡考不弟,终生不得志,落得个穷困潦倒的结局。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
19、他对妻儿是那样的深情与愧疚。那首深情绵缈的《月夜》是那么的动人,一切如在眼前,却又在无声的凝望中跃动着一颗渴盼团圆的炽热的心。
20、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杜甫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语言精炼,意象生动,感情深沉,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感情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1、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2、而杜、苏二人既执著于理想,又根植于现实,进亦忠忧,退亦忠忧,可归入“穷亦兼济天下”一派。
3、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君子所为,而杜甫却不仅仅是尊敬、爱护,更多的是同情、怜悯,甚至大有牺牲一己以成就天下的宏愿,到这个程度,就是圣人的胸襟了。
4、他是自觉地承担起这一使命,也是自觉地去践行的。
5、【亘古长安】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什么还要写诗
6、然而,在盛唐大厦将倾之际,李白死了,高适也走了,只剩下一个杜甫,孤零零地看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多少个夜里,老杜在梦中,看到了新安的官吏向他走来;看到了石壕村的老妇向他哭诉;看到了潼关的将士握紧手中长枪。
7、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8、千古以降,文人以德高而名者,唯杜甫而已。
9、如果说这还不够打动人的话,那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抽空回家看望妻儿,迎接他的却是“人门闻号,幼子饿已卒”这样的人间悲剧,他该怎么承受呢?
10、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表达了对家人的优虑:“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就不顾,庶往共饥渴”。而更令人悲泣的是,“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当时的那种痛彻心扉,悔愧难当。
11、他居无定所,一生中大半时间都在漂泊,而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几句“安得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到今天都让后世寒门子弟感激喟叹,孰能有此境界?
12、这个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满腔的报国热情和济世理想,被仕途的坎坷所磨灭,他写下了许多愤慨的诗篇。
13、今人冯灌父摘句并书。
14、老杜心里有多少苦,有谁能说得出来呢?明明是生在盛唐的人,却生活在大厦将倾之际。
15、他曾自嘲为“乾坤一腐儒”,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虽然政治上他没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在精神和道德上为自己竖立了一块后人无法超越的丰碑,成为了儒生中的“圣哲”。
16、杜甫从骨子里看不起严武,喝多了酒后还谩骂严武,这让严武很生气,险些把他杀掉。你想严武是何等人物?他几度平定叛乱,击退吐蕃数万大军。保护了一方百姓平安。他杜甫都做了些什么?
17、平民百姓的平庸就在于太现实,目光短浅。芸芸众生,饮食男女,活着就是为了吃口饭,然后白天黑夜地努力生娃。感兴趣的事除了吃饭,就是男女那点事情了。
18、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诗,杜甫该怎样去面对这人世的蹉跎与辛酸。
19、首先,杜甫律诗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王命》、《征夫》等。
20、杜甫性子耿介而长期得不到官职。人到中年时,杜甫总算有一次机会,因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仰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的几年中过得还是不错的。有朋友为他在浣花溪上游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今天成都市里的草堂。
1、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生很忙,很忙还没有钱;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豪壮的,也是悲情的。
2、虽然李白传世诗作中只有3首写给杜甫,虽然两人年龄有隔,个性有别,而这似乎更能体现出杜甫的赤子之心。
3、由此可见杜甫绝对不是个顾家的好男人,独自在外面游山玩水,把家底儿全败了精光,家中竟然无半点积蓄。就这样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规划不好的人,皇帝怎么可能重用他?他有何能力报国济世?
4、靠着朋友的周济和自己不高的收入,这段时期杜甫的日子过得不错。
5、李白做不到,他“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得开心颜”,就高歌而去,纵酒狂行,及时为乐,不去管什么朝廷、君主、百姓,虽然偶尔也惦记着功名、理想,但他最终选择的却是在诗酒山水中尽情挥洒着他的豪迈与洒脱;
6、不懂珍惜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
7、他的用字,常常达到一字之下,他人难以更改的地步。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正如他所说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8、“诗是吾家事”,那是他对家学的自豪,更得益于对文学的颖悟。
9、杜甫与李白道别之后便到长安求仕,应试不第。不久他的父亲又去世了,这使一直啃老,靠朋友的杜甫生活陷入了困境。
10、其次,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11、杜甫最让入称道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情怀。
12、年轻时的杜甫,是那么的高志豪壮,一派盛唐气象。他最大的志向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终其一身,要么沉沦下僚,要么流落江湖,坎坷潦倒,抑郁悲愁。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就绝不放弃自己对于理想对于君主的忠诚。
13、《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14、苏轼做不到,虽然他也有一颗忠心,也有一双观世眼,一腔滚烫的热血,但人生的际遇、驳杂的思想,让他在失意中既获得了拯救与解脱,又多少流露出遗世独立、独善其身的思想;
15、《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16、人们说起老杜的时候,总爱说“沉郁顿挫”,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谁是天生如此?在年轻的时候,老杜也狂过。他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说自己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新唐书·文艺上》载述
18、历数文豪巨匠,陶潜以隐逸而名,李白凭豪迈而显,苏轼因才思而高,唯杜甫兼有诗名、德名,皎皎独耀,难以超越。
19、伯仲之间见伊吕;
20、他也爱山水,却不会因之而思归山林,投入自然怀抱,他总能在山水中宣泄出他的忧虑与悲愁,《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等便是证据。
1、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大约有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房琯是当朝宰相,和杜甫一样都是文官,平时关系不错。房琯不懂打仗,只会纸上谈兵,但他胆子大,毫无作战经验,竟敢带兵去收复长安,结果损失唐肃宗四万多人马。
3、无论是充满凌云壮志的吟诵,是国破家亡的伤痛,还是同情人民的情思,无一不弥漫着你沉重的气息,一言难尽的愁滋味……杜甫,我想对你说,总有一抹灿烂,在时光与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
4、青葱年纪是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应不断的学习提高丰富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安逸的生活并非活着的目的。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这一时期应以理论结合实际,多加锤炼、沉淀自我,为更远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5、杜甫一生嗜酒如命,14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有300首,几乎五分之一的诗里提到了饮酒。杜甫生活十分困难,诗和酒也就成了他最奢侈的消遣方式。为了糊口,有时去排队领取政府发放给灾民的救济粮,也有时去达官贵人家中蹭些剩下的饭菜。
6、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投奔唐肃宗,路上穿越两军交战的活线,杜甫吃了许多苦,冒着生命危险投靠肃宗。杜甫的这种爱国忠君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唐肃宗,他立即给杜甫封了个左拾遗的官,左拾遗是杜甫做过的最高官品,但是任职不久又被罢免了,原因是牵扯到宰相房琯事件。
7、杜甫被人称为“诗圣”,其实杜甫为了生存,做过很多事。他身子骨不行,经常要吃药,买不起药,就自己动手采药、种药、洗药、制药,最后卖药。卖药说明诗人的生活比较清贫,卖药得来的钱还能补贴家用。
8、杜甫是个官二代,祖父和父亲都是做官的,家境殷实,生活富足。他从十九岁到二十三岁游遍吴越,之后回洛阳考试,应举不弟,于是继续漫游齐赵。
9、可是,他没有囿于一家的悲痛,他想到的却是“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因为这乱世,不止他一人有这样的悲痛,这是怎样的心胸啊!
10、这个时期的杜甫以不再对仕途抱有幻想了,转化成了愤青知识分子,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抨击社会不公平,也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达自己矢志不移。
11、无论是黑夜的深处,还是在白昼的边缘;无论是在繁花之中,还是在荒野之上,抬头直面人生,总会有一个出口,没有深沉的愁苦,没有支离破碎的生活,只有一抹灿烂的希望,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之间……
12、杜甫的一生不完全是为自己活着,杜甫有着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人微言轻,其地位不足以命世,这也是他一生的苦闷。杜甫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是草根阶层,但杜甫以诗言志,以此爱好使其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13、从来没有哪位诗人能像他那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绝对的忠诚与弥久的深情,即使是一生坎坷潦倒,始终没有改变初衷,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
14、所不同的是,苏轼集前人大成,融儒、释、道于一炉,为后世文人走出了一条通达之道;
15、杜甫一生很幽默。家里来了贼,盗贼白忙了一阵,杜甫为自家的贫穷而庆幸,有诗为证:“侧闻夜来盗,幸喜囊中净。”他后来就是靠着这种幽默风趣顽强地走完了风雨人生最后的路,艰难困苦没能打倒他,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和一个“诗圣”的美誉。
16、二、儒中圣哲
17、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更有忧国忧民的深沉忧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8、“三吏”“三别”中,字字饱蘸着诗人深情的热泪,句句揭示了下层百姓悲惨的命运;《客至》中待客热情,并放下身段,亲切地隔篱呼唤邻翁对饮以倾尽余杯,俨然陶翁风范;《又呈吴郎》中任由西邻无食无儿、因“征求贫到骨”的妇人扑枣,不去责怪、驱赶,反而替她着想、提供便利,更显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
19、三、安史之乱
20、当我学到您所作的《茅屋秋风所破歌》。我从我的内心深深感受到了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现在想想,您虽然自身身处窘境,还依然能为他人着想,为天下的读书人着想,为国家而忧愁!像您这样的人还多吗?不多了,像您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您值得人们敬仰,爱戴。
1、少年的你也曾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曾有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抱负……只是,战乱的纷扰,颠沛流离的生活,百姓饥寒痛苦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这样,你那凌云壮志深深的掩埋,晚年登高的你,也只能听到风声呼啸,猿猴哀鸣,也只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叹息……
2、于是,两个人纵情的游山玩水,诗词歌赋,过着闲云野鹤般逍遥快活的日子。不知不觉四年就过去了,李白的金子也用完了,二人只好先行告别,各自寻找出路去,这年杜甫36岁。
3、他的诗才是常人所不及的,他的努力也是一般人所看不见的,而他的诗歌蕴含的艺术美感与思想价值的高度更是后人所达不到的。所谓巨匠,往往都有大气魄、大胸襟、大眼光、大手笔,经历过大波折、大失意。而杜甫正是如此,他评价李白说“文章憎命达”,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五、入蜀国投友
5、这副联语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摘来,意思是诸葛亮经邦济国的政治军事才能,比商初名相伊尹、周初名相吕望,只在伯仲兄弟之间,不相上下。伊尹辅佐成汤、太甲两代,吕望辅佐文王、武王两代,勋劳特著,诸葛亮辅佐刘备、
6、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所谓“诗圣”,不但包括诗人杜甫的诗歌思想的崇高与伟大,创作艺术的精湛与高超,更包涵了杜甫人格上的魅力。杜甫深受中原儒学的影响,成为一个忠实实践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原则的儒者,是唐代复兴儒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这种儒家的至仁大爱思想,杜甫不仅是说在口上,而且还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表现在他对国家民族、社稷苍生及对父祖、兄妹、妻儿和亲戚、朋友的态度上。
7、这在盛唐诗坛上,是很奇特的现象,这对同样不得志的天才诗人在历史的一个交汇点相遇了,璀璨了盛唐的天空,也为后人留下了可歌可赞的友谊。
8、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杜甫写诗。杜甫要是不写诗,一千多年后的今人恐怕无从知道杜甫为那路神仙了。
9、摘自《新唐书艺文传》
10、我是梅落肩香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1、他就是这样一个怀有拳拳赤诚的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由凡人圣,这是他的天命,因为他就是为那样的一个时代而生的。
12、诸葛大名垂宇宙;
13、他多么希望朝廷能一鼓作气击败叛军,重振盛唐光辉。这时候,突然传来了捷报,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让他怎能不欣喜若狂,让他怎能不泪满衣裳?
14、而唯有杜甫一生为儒,始终忠君忠志,时刻忧国忧民,为后世文人贯彻了儒的终极之道,从而成为“诗中圣哲”。
15、能够以文人的资质通过考核,进入国家机构,服务于社会民众,得到施展才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
16、只会写诗文,没有其它技能和才干,会写诗文对于集权者来说并不代表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杜甫运气不好,生逢乱世。唐明皇宠信安禄山,可安禄山恩将仇报,狼子野心,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杜甫这段时间主要住在长安,就是现在西安长安区杜公祠的所在。杜甫在长安住了十三、四年,生活一直不太如意。住的是悬崖峭壁上挖的土窑洞,也没有什么可吃的,穷困潦倒,当官吧,也没有什么官可当。乱世之中兵荒马乱的,有什么官可当,能活着就不错了。
18、无法通过考试做官,杜甫就想着通过人际关系谋个官职,他向皇帝献赋,并向显贵赠诗求引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朝廷赐封,赐封河西尉一职,河西尉主要是负责管理陕西合阳县社会治安、审理案件、司法判决、征收税赋。这个官职官从正九品,是个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的职务,估计杜甫当时不想下乡去基层做地方官,因为做京官更有发展空间。
19、我们印象中的杜甫是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济世之心,一生穷困潦倒的诗人。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杜甫有报国济世的才能吗?接下来,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解读杜甫。一、青年时的杜甫漫游吴越和齐赵并结识了李白。
20、还有,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