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2、风雷大作,飞沙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
3、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4、这句话是诸葛亮对周瑜的评价,表达了他们的相互尊重和欣赏,也反映了他们的才能和特点。
5、《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这样一句话:“云长曰:‘吾等皆汉室之臣,既已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之急,下安黎庶之願。’”
6、三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称帝后的司马炎,再起三路大军,借着吴主孙皓暴政,希望一统天下。朝廷奸臣当道,吴军已经士气甚衰。人民渴望统一。
7、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
8、对张飞外貌的描写,终究逃不脱人民的制裁。
9、八路讨伐董卓的诸侯在虎牢关被吕布拦截,河内名将方悦,北海武安国先后出战,但都被吕布打败。公孙瓒亲战吕布,眼见吕布要刺中他时,张飞飞马出战,连战50多合,不分胜负。关羽一见,舞刀夹攻,战了30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一见,也来助阵。八路人马都看呆了,吕布最终招架不住,骑马逃了。
10、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11、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12、寻兄似箭驰,劈将如斩棘。
13、吴国军队节节败退,但是丞相张悌等人仍作垂死挣扎,怎奈寡不敌众。最终孙皓投降。三国的割据就此画上了句号。
14、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15、丧事已毕,引军居江都,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不在话下。
16、意思是说战争的胜负不因兵力的多寡而决定。缺少谋略,一意孤行,即使“兵强”,也会转强为弱;相反,远谋深算,能够充分把握机会,分化瓦解对方,也可以变“势弱”为“丘强”,最终取胜。此话是对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的一个总结性警句,虽短短一语,但揭示了一种军事思想,即军事谋略在战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18、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刘备离开荆州,前往江夏,派孔明到江东谈判会盟。孔明在江东久久未归,刘备挂念,于是也迁往江东,但是孙权担心刘备另有所图,于是在接见刘备的帐中埋伏了刀斧手。孔明忐忑不安,前往探视,见赵云在身旁相随,于是放下心来。
19、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20、非是曹将技不精,
1、待刘备见到孔明,孔明将刚才的险情告诉刘备,刘备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不是“好险好险”
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3、《三国演义》:《杨修之死》写军旅之中进退两难之际,正啃鸡肋的曹操恰以“鸡肋”为口令,透射出曹操的烦恼,又预写出杨修的才智。这个极富深度的细节描写,成为表现人物形象性格内涵的一个焦点窗口。
4、常人视圣人,敬其难,
5、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
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7、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8、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鲁肃
9、三国演义经典片断-——刮骨疗伤
10、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镔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海下扎里扎煞的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二龙斗宝朱缨飘洒,上嵌八宝云罗伞盖、花罐鱼长,身披锁子大叶连环甲,内衬皂罗袍,足登虎头战靴,胯下马,万里烟云兽,手使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捶胸愤恨,大骂:“曹操听真,吠!今有你家张三爷在此,尔等或攻或战或进或退或争或斗,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等匹夫之辈。”
11、关羽因为我知道演义,茅庐让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从容不迫。
12、这是孔融推荐祢衡去说服刘表时的话。意思为,见到善举就感到意外惊喜,对于恶入恶事,就像有深仇大恨一样憎恶。孔融这句话是指那些疾恶扬善,是非、爱憎分明的人。曹操准备派一人去招降刘表,荀攸推荐孔融担当此任,孔融却认为祢衡的才智高于自己,于是上表极力推荐他。在此孔融褒扬了祢衡的正直品格。
13、意思是说:大丈夫在世,如果不能建功立业,不就如同没有思想的草木一样没有意义吗?这是著名的“苦肉计”中的一段话。黄盖与周瑜定下苦肉计,可苦与没有向曹操密献假投降书的人。黄盖推荐阚泽,阚泽欣然应诺,并说:“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公既捐躯报国,泽又何惜微!”阚泽的话说明了一个男子建立功业的抱负和雄心壮志,并不惜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14、这句话是曹操对诸葛亮的赞誉,表达了他的欢喜和珍惜,也反映了他的豁达和风度。
15、《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16、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7、这里的“三军”,指众多的士兵。这句话是说,得到一个将军是很难的,而得到众多的士兵却是容易的事,所以不可随便杀掉一个将军。这是一种珍惜人才的可贵思想。
18、言未绝,吕布背后一人高声出曰:“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卓视之,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关西人也,姓华,名雄。
19、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20、骄兵,是指缺乏“知己知彼”的军事常识,故骄兵必败。军队一旦滋生骄傲情绪,就会轻敌,对敌我双方判断不明,高估自己,低估对方,这实质上是判断上的错误,更是一种麻痹思想,势必引起心理准备不足,降低了应变能力和防范能力,因而会导致失败。
1、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提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齐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齐,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2、《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有这样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3、刘备被曹操击溃,家眷也失散了,赵云一个人突入曹操大军,夺了青钢剑,连斩五十多员大将,在曹操83万大军中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并成功救了阿斗,曹操见赵云勇不可挡,令手下抓活的,赵云借此杀出一条血路,逃出重围。
4、却说玄德引十数万百姓、三千余军马,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赵云保护老小,张飞断后。
5、这句话是关羽对刘备和张飞的誓言,表达了他们的忠义和大志,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信念。
6、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
7、关羽退到麦城,处境十分危险。孙权派诸葛瑾前来劝降。关羽听罢严肃地说:“铖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关羽的话表现了他大义凛然,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关羽最终被东吴所擒并杀害,他的死堪称英雄壮举。
8、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9、之!”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歃血已罢,下坛。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
10、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11、圣人看常人,蔑其志。
12、字句无缘去者英勇,关羽你的命运与我的命运息息相关。
13、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
14、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为了防备魏军乘虚偷袭成都,所以没有随刘备出征而是留守成都。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15、《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有这样一句话:“时值乱世,出生之日,便见杀戮。”
16、正言间,百姓发喊,又撞出一枝军来赵云拔枪上马看时,面前马上绑着一人,乃糜竺也背后一将,手提大刀,引着千余军乃曹仁部将淳于导,拿住糜竺。
17、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18、描写张飞英勇的句子,归还时就在那表格的最后一个格子打勾。
19、这句话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表达了他的气魄和野心,也反映了他的独断和自信。
20、意思是:做事只图一时痛快,不顾后果,不为纪律所约束,是不能担负重任的。因为如果造成祸患无法补救,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话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
1、鞠躬:弯着身子。这里是谨慎勤勉的意思。瘁:劳累。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话。意思是:我会不遗余力地贡献出我的全部精力,不辞劳苦,到死为止。诸葛亮的一生为主尽忠,兢兢业业。他不仅是上天的宠儿,更是智慧的化身,以至到现在人们仍然在咏诵着这句传世佳话,用这句名言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2、是年蝗虫忽起,食尽禾稻。关东一境,每谷一斛,直钱五十贯,人民相食。
3、孔明曰:“云长往江夏去了,绝无回音,不知若何。”玄德曰:“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
4、困境时时有,优遇处处在,
5、《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大笑曰:‘吾平生所喜者惟二人耳:一曹子建,二卧龙先生。今得卧龙先生之书,如得至宝。’”
6、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7、当效千里赴约义
8、曹操一见,赵子龙这般勇将,焉能放走,在后面紧紧追赶。
9、至死不负桃园盟,
10、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11、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
12、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13、……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14、即使有上百只鹰、隼之类的鸟,也不如有一只鱼鹰。这是形容人才的难得。这是孔融夸奖祢衡的话:“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祢衡立朝,必有可观。”表现出孔融虚心的人格魅力。
15、古城门外斩蔡阳,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7、忠义垂青史!
18、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残酷,也为后面的故事铺垫了背景。
19、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
20、《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1、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
2、却说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矢石如雨,不得进而回。八路诸侯,同请玄德、关、张贺功,使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3、追至到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要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让过赵云的人马,曹操赶到,不见赵云,只见一黑脸大汉,立于桥上,曹操忙问夏侯惇:“这黑脸大汉他是何人?”
4、孙策换回黄祖,迎接灵柩,罢战回江东,葬父于曲阿之原。
5、评论:此段描写关羽义释曹操赤壁战后曹操败北关羽奉命阻击曹操然操求饶
6、关羽深知春秋大义遂报当日3约恩惠放走曹操也显示了关羽傲上而不辱下的英雄气概和信义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8、夏侯惇言道:“他乃张飞,一莽撞人。”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0、臣相知,君臣相念
11、此地如此危险,军师不如跟我回去吧……
12、挂金封印亏知遇,
13、曹操闻听,大吃一惊: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对我言道,他有一结拜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一观莽撞人的武艺如何?”
14、“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15、魏国灭掉蜀国后把蜀主刘禅安置在魏都洛阳,封为“安乐公”。一次,大将司马昭赐宴与刘禅,席间故意安排蜀地歌舞。刘禅身边的人尽皆悲伤,以为耻辱。惟独刘禅面带喜色。司马昭见此情景,就故意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行为连司马昭都感叹道:人只顾享乐,却如此无情的,没有比刘禅更严重的了。“乐不思蜀”此后成为成语,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常用来讥讽那些忘本的人。
16、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
17、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
18、后人有诗赞之曰:长坂坡前救赵云,吓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19、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20、《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敬;论持万钧之重,践危难之地,子敬不如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