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说钱钟书先生过目不忘,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实则是其常写笔记的结果,有时做笔记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一本书的时间,他所留日记、笔记、札记以及读书心得数量惊人。曾国藩喜读书,善做笔记,更强调作文,要求读写缺一不可,读书既过目又过心,同时过手,求专求通,才会学有所成。
2、这一下曾国藩在家乡出名了。
3、然后很多人用这个找不到出处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天资是如何如何的愚钝,再看看人家的成就,来说明努力是可以成就梦想的。
4、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
5、一个伟大思想者
6、母亲教子的故事,有9个:
7、曾国藩的入幕学生李鸿章也说过自己的老师“儒缓”。
8、正如曾国藩说的自己每日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余偶谈一则,每日三件事从未间断且终身行之,以此日积月累学问大成。他所留的日记、家书正是日常积累的结果。
9、如果这时候曾国藩自立为帝,先不说他能不能统一中国,最起码百姓免遭一次涂炭。
10、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11、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而曾国藩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完人,他们两人的教子之道或者能给予我们一点启示。
12、怎么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呢?
13、曾氏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
14、他关心国家和人民,忠于清朝。他建立了海军和湘军,为祖国的和平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5、曾国藩14岁起参加县试,仅仅23岁就考上秀才。24岁考中举人。27岁高中进士。同年,考上翰林院庶吉士。
16、剿灭太平军,功高盖主却无意称帝。
17、切己体察是讲读书时记得联系自身经历,去认真推敲、体会观察,以便透彻理解中心思想,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才算将书读到深处。
18、蒋介石和毛泽东都很受曾国藩的影响。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有人说,蒋介石案头就摆两本书,一本《圣经》,另一本就是《曾文正公全集》。
19、——以上四位,历史上被称为:四大贤母。
20、后来还根据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人才加入,建造出了大清第一台蒸汽机,有了蒸汽机轮船也建起来了,第一艘轮船黄鹄号也出来了。曾国藩建军械厂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安庆内军械厂没弄好,后面也不会有招商轮船局,江南制造局之类的东西了。
1、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未有过准确的褒贬说法。有人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人说他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
2、曾国藩,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主席曾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3、科举考试的难度是逐步替增的。
4、所以,如果要从中国古代去找“教子独立的故事”,估计会很失望的。
5、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教子
6、同样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对于孩子可以说是苛刻了,他在家书里这样写道:“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湃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7、曾国藩有他的傲气,一种独属于天才的傲气,所以一直告诫自己自己天资还算可以,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资比自己高的人很多,自己还是要戒惰戒傲,才能更上一层楼。
8、现代人教子独立的故事其实有一些,应该可以对当代人有所启发……
9、湖南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说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小时候在家,一个人读书,一篇只有几百字的短小文章,他不知道花了多大的精力,朗读了多少遍,都还是无法背诵下来。一位梁上君子本来想来他家偷窃,当然需要等全家人睡熟之后再动手。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上床睡觉。小偷最后忍无可忍,跳出来把书摔到他脸上,说道:“你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我都比你背的熟练。”
10、后来梁启超就这样评论曾国藩:“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11、然而曾国藩的天资“愚钝”是相对于李鸿章和梁启超这些人来说的。
12、我能找到的、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的教子故事,比较著名的大约有14个。
13、心灵世界的袒露
14、盖曾国藩的天资远超众人,所谓的天资愚钝只是自谦而已。
15、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16、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7、的确,曾国藩那一家子人的天资都真的不咋地。比如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考了多大十七次秀才,一直考,从青少年考到中老年,一直到了四十三岁,才勉勉强强考中秀才,至于举人和进士,那就不用想了。
18、再给到诸弟的书信里,曾国藩提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有了志气,才会不甘平庸,有了见识才会明白学海无涯,同样有了恒心才会专心致志,不会半途而废。
19、虽然有些人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猖獗,无法无天,应该被清除。曾国藩却一意孤行,杀了中国人,赔了银子。然而,当我读完曾国藩的著作后,我觉得我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官员,
20、在历史上,考举人的难度比考秀才高的多,在当时,每次乡试,湖南全省不过能考中四五十人。应试与录取之比,大约为80:1,也就是说80个秀才里面才能考中一个举人。
1、举人出身的地方长官湘乡县令也立马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曾国藩长辈,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还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称之为“老太爷”,把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称之为“老老太爷”。
2、题主可能理解成,“相夫”+“教子”两件事,所以才会问“为什么《三字经》却说ˋ子不教,父之过ˊ?”女人结婚了,一边要帮助老公考取功名,一边要教育子女。所以“子不教,父之过”不对啊,应该是“子不教,母之过”才对!!!
3、曾国藩,晚清的中兴四臣之一,凭自己组建的湘军,为大清续命五十年。如果没有曾国藩,大清朝要提前几十年灭亡。
4、读书要眼到、心到、手到
5、最后在深度绝望中,曾国藩身患肝病抑郁地走完了一生。
6、而且,主流教育是——品德教育!
7、所以,如果曾国藩都算愚钝,那我们这种凡人算啥?社会渣滓?小强?
8、曾国藩奏请慈禧太后挑选一些孩童去美国学习先进技术,学成后再回来报效祖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被挑选第一批出国学习的孩子之一。
9、这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独立是孩子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必要刻意去教育。这个观念,显然跟现代人的需求对不上号;因而,要想在“中国古代”寻找“教子独立”的“故事”,也就无法找到合适的了。
10、对曾国藩的正面评价:
11、何以曾国藩突出这个“傲”字?
12、教子最有名的是教子开创者孟母,她有三个故事:
13、曾国藩考上进士,还考上翰林院庶吉士的消息传来,整个湖南都为之沸腾了。
14、读书应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15、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16、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所有的大臣都向曾国藩学习,中国就不会被外国人欺负,历史就会被改写。
17、这个问题,要回答它,得注意问题中的三个限制词:
18、所以曾国藩家书在家长圈也是倍受推崇。
19、曾国藩能打赢太平军很大一方面是得到了西洋武器的武力加持,知道洋人的那东西管用,但不能光买别人的,万一有一天不卖给他们或者突然涨价会令大清很被动,所以就想方设法开办自己的厂。于是安庆内军械所诞生了。这是近代第一所军工机械厂,而且是在没有洋人的指导下建造出自己的武器。
20、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1、人常说:“学习一定要有好的环境,要心静、要安静”就像学生一定要在学校、图书馆读书,在闹市读必会心不在焉。而从曾国藩的家书我看到他读书的时间、地点从未刻意要求,哪怕行军当中也会看书数十页,不是有空看半页,无闲暇时间便作罢。
2、所谓“耐”个人理解为好读书,更求甚解。读书人须认真推敲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内涵,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3、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4、看来,提问者是动了一番心思,才写下这个提问的;如果没动心思定有此苦恼。
5、考秀才很难,考举人比考举人难得多得多,考进士的难度比考举人难得多得多得多。
6、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7、所以曾国藩第一次去考举人,曾家人一直没抱太大希望的,哪知道,曾国藩居然一考即中,在这一科取中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8、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剿灭太平军。
9、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励,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10、一开始,受到广敷先生的启发,以及名师好友的推荐怂恿,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曾国藩受命平叛,然而不懂变通的性格让其在建军过程中屡屡受阻,一气之下出城自己组建了湘军,后期立功以后受到皇室猜忌,无奈之下回家。
11、读罢《曾国藩家书》,令我对这位备受争议的晚清第一名臣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术造诣、识人之术和道德修养令人叹服,给诸兄弟、儿子的家书中情真意切,用心良多。其中在“读书、为学”篇章中,其对读书的见解令我印象深刻,从中学习并总结出五点方法:
12、他恪守儒家礼教,
13、作为历史上的拐点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影响会小嘛!
14、读书,不必则时,不必择地
15、曾国藩虽有一定的过失,但是他的历史地位在近代中国无人可及,他对清王朝做出的贡献也是前所未有的。
16、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他人的凌辱,办起各种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祖国找到并培养了一大批又一大批有才干的文人。
17、论治国、平天下
18、清朝全国的读书人有几百万,进士一般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只录取三四百人,比现在的清北录取率低很多。
19、在我国古代,教育孩子主要的职责是父亲,所以才有《三字经》中的“子不教,父之过”。母亲只是起到辅佐的作用,又有了“相夫教子”一说。因此,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我们能够经常看到教育孩子的文章,大多是男人写的。
20、所谓“专”也就是读书当以恒定为上,泛读百篇不如精读一篇,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可随意更换他书,以至于今日读史,明日读经,没有放向。同时,读此书时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比如读韩愈的诗集,便专注于此,切勿见异思迁。
1、这些母亲的教育本质,总的可以归纳一句话:
2、中国史上落实“修齐治平”的第一人
3、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4、曾国藩的天资可以说在当时远超常人。
5、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以来,虽屡战屡败,亦屡败屡战,终于在九弟曾国荃的带领下攻克南京。这时候的湘军多达三十万之众,曾国藩好友胡林翼问他“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左宗棠也说“鼎之轻重,似有问焉”,然都被曾国藩拒绝,以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告诉其它人无意称帝。
6、还有一个评价,也经常被人提及,据说是曾国藩弟子所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然而,人无完人,人们对曾国藩也有不太有利的评价,比如“曾剃头”。
7、读书不二,贵在“专”和“耐”
8、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和李鸿章率先提出洋务运动的思想,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这成为我国自强的开端,也为日后抗击外国侵略者提供了装备的保障。
9、而在湖南,湘乡曾氏家族从此就由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家庭摇身一变,变成整个社会阶层金字塔接近顶的士绅官宦家庭。就如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所描写的那样,曾氏家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来巴结,攀附的人络绎不绝,许许多多人厚着脸皮前来又送钱,又送物,甚至送人。
10、曾国藩还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这样自嘲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浓吟数时不能了。”
11、正确的理解是,协助丈夫教育子女。
12、《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13、一个卓越谋略家
14、从陶渊明的两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溺爱。这种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进心。后果就是“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15、中国古代教子的经典故事,无一例外的都是对孩子学习和品德的教育。
16、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17、曾国藩曾经说过这一句话:“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8、西学东渐,洋务运动领袖
19、孟母之后的欧母,她教育的着眼点是: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岳母教育的着眼点是,人要精忠报国,要有忠义之心。陶母教育的是“截发延宾”支持儿子交友和“封坛退鲊”教育儿子为官清廉,并且做人做官都不要忘本等等。
20、东晋义熙四年秋天,陶渊明离家去彭泽任县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国式官员父亲,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特意派了一个用人帮家里做杂事,为此,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们有没有善待这位用人,谁也不知道,不过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儿子们要善待用人,可见陶公子们平时对用人真不怎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