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印安说:“五一”国际劳动节,引发了对“劳动”的联想。孟子曰:“或劳心,或劳力。”今天,“劳动最光荣”的桂冠,应该不分劳心劳力,而是属于所有勇于开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印竹说:劳心与劳力本是不二的,忘记了是哪位名人说过:只有通过劳力,劳心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劳心,劳力才能变得愉快,劳心与劳力合起来,才共同构成劳动!
2、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3、滕文公便给了他住处。许行带着几十个门徒,便在滕国开始谋生。
4、有一个在农业方面很厉害的专家,叫许行。有一天,他从楚国来到滕国进见滕文公,并且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能够在滕国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5、《聚焦》——调查记者
6、表现“编辑”的电影不少,但它让我感动。编辞典,一份想得到的枯燥艰难的工作,耗时15年,词语如海,编辑工作如同一艘行驶的小船。
7、先了解一下这首偈子,什么是偈子,就是禅宗的感悟写成的句子,有诗,有句子,但都是表达一种禅宗的精神。
8、《点球成金》——球队经理人
9、一个艳阳天,在南方的稻田里面,一个老和尚在插秧,看他身子精瘦,但是精神矍铄,做起农活来,有板有眼,一看就是种庄稼的好手。虽然在插秧但是劳作之余,似有感悟,因为插秧手要拿一把秧苗,弯腰一个一个往地里插,虽然人是低头干活,却是看见水里的风景,水里映出天空,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北方农民不一样。
10、今天,印安老师有说到孟子所说的“劳心”和“劳力”。劳心和劳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是脑力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其实,脑力工作者和体力工作者无法绝对地来区分,它只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对于某一件事情做的分工不同。
11、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呀。”
12、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中,奥克兰运动家队屡遭挫折,经理人比利决心改造球队。他与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彼得用数学建模的方式,逐渐开始挖掘上垒率的潜在明星,并打造最高胜率的球队的故事。
13、陈相回答:“戴白帽子。”
14、孟子再问:“那帽子是他自己做的吗?”
15、电影改编自《波士顿环球报》一篇新闻,以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和猥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几位记者挖掘事实真相的艰难过程。
16、陈相回答说:“对。”
17、大家知道寺庙的和尚大部分都是寄生虫,尤其香火旺盛,更是养了一帮废物。看看现在的大大小小的寺庙,个个肥头大耳,身披绫罗绸缎,豪车保镖,尤其是少林寺的某某信,更是爆出多少丑闻。
18、我们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很多时候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在其位,谋其政”。所以,接下来孟子又举了尧舜的例子、举了上古的圣王来进一步说明治国与种地同样的重要,也许还更加的重要。因为,圣贤的君王他们的德行如风,百姓如草,君王要做的事是引领,就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引导着百姓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19、于是,他们也在滕国住下。
20、陈相回答:“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1、因为考大学失败,刚刚告别高中时代的都市青年平野勇气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偶然被林业培训生宣传材料上的美丽女孩所吸引,于是脑瓜一热来到三重县一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偏僻小山村接受为期一年的林业培训课程。
2、孟子接着说:“许先生用锅来做饭吗?用铁器来耕种吗?”
3、“那许先生戴帽子吗?”
4、孟子听了以后,首先问陈相:“许先生是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5、禅宗能源源不断传到今天,就是有些像布袋和尚这样的高僧,以身作则,劳作不息,在干活中修行,在劳动中感悟。这首偈子,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在稻田的插秧过程,能写得出这样的偈子吗?
6、孟子说:“那这锅和铁器都是他自己做的吗?”
7、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8、陈相回答:“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9、玄武书房拟出版一部面向当代人的中型国语辞典《大渡海》,不善交际却对词语有着敏锐认知度、做事极为认真投入的青年马缔光也与同事们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编制一艘驶向彼岸的小船。他们甘于寂寞,却也收获着弥足珍贵的幸福。
10、这段话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非常尊敬孟子,有事常常请教孟子,所以在孟子的鼓励下,滕国虽然是小国,但也治理得非常不错。滕文公应该是一位贤德的君王,在孟子的这段里记录了有这样一个故事:
11、陈相回答:“戴。”
12、孟子说:“治理国家难道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个人所需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自做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13、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4、陈相回答:“是的。”
15、一部罕见的从管理层入手的体育片。不同的角度你能有不同的收获,它既是体育片,又是商业电影,甚至可以看做数学/科学电影。
16、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要说是损害了农夫的利益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炼铁做成锅、做成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一件一件的要去和工匠们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17、这部电影让我瞥见“入殓师”的职业,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工作,尽管它被社会所淹没,但它要求对工作绝对的准确性,专业精神和对死者的尊重。
18、孟子又问:“那徐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19、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无有高下,但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会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些,体力劳动者低些。这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源于孟子在说到“或劳心,或劳力”以后,还有两句很著名的话,便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两句话让人们长期以来把劳心和劳力有了高下之分,这是因为我们断章取义了。今天,借这个机会,让我们回到原点,看一看孟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20、影片根据三浦紫苑的同名原作改编。讲述浮躁的都市青年平野勇气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伐木工的故事。
1、《哪啊哪啊神去村》——伐木工
2、这时,有两位陈良的弟子: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并跟他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我们也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3、自力更生的禅宗更令人敬佩,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出家之人,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现在有几个寺院可以做到。
4、而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道出了人生真谛。有时候不得的不做出让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都奋勇争先,打的头破血流,大家都不能向前。反而是各退一步,互相谦让,都能得到海阔天空。
5、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6、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无论是偏于脑力劳动还是偏于体力劳动,其实脑力与体力更加是不能绝对地分割开来了。而且,一个令人愉快的工作,一定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就像那位名人所说,只有通过体力,脑力劳动才会变得完美;只有通过脑力,体力劳动才能变得快乐。总而言之,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都是劳动的一部分。
7、再看看这个偈子的意思,其实说这是励志语录,不如说是教人如何生活,禅宗的宗旨是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与励志有点远,甚至有点消极,现在说到这个问答的标题了,这首偈子根本就不是励志的诗句。如果说要我说几句励志语录,倒是多的很,但是和这首偈子根本扯不上边。
8、如果将劳动比做一只大鹏,那么劳心者,即脑力劳动便如大鹏的身体,而劳力者,即体力劳动就如同大鹏的羽翼,他们是一个各有所用,各有所为的整体,并没有孰轻孰重、孰好孰坏之分,也没法比较出哪个对社会贡献更大之说了。
9、生活中虽然艰苦,但是处处皆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还有更深的寓意,人不但好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如果只是蛮干,没有目标,反而南辕北辙,做了无用功。
10、如果将劳动比做一只大鹏,那么劳心者便如大鹏的身体,而劳力者就如同大鹏的羽翼,他们是一个各有所用,各有所为的整体。虽然有主从之分,却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11、孟子继续问:“那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12、孟子是在这样一个故事的背景下说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在说这话时,没有看轻劳力者的意思,他只是针对许行。本身他是个农业专家,他就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不耕种的人就是不劳而获的人,就是不贤明的君王,贤明的君王要跟百姓一样去亲自耕种才是对的,否则便是剥削。这样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孟子在这一章所说的就是为了纠正他这样的不正确的观点。
13、《入殓师》——葬仪师
14、影片讲述一位偶然进入入殓师行业的新人的成长历程。
15、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是勇于开创无私奉献的人,我们便都可以说是劳动者,我们都是最光荣的人!
16、这可以算是励志的句子吗?禅宗是生活,也是态度,态度决定成败。与诸君共勉。
17、更有最后两句“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出来一个生活哲理,首先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六根清静方成大器,生活中诱惑太多,如果没有定力,在前进的路上处处被欲望牵绊,反而走不到终点。只有心平静气,只朝一个目标,努力奔去,终能成功。
18、孟子继续问:“戴什么帽子呢?”
19、一部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原报道曾获普利策奖,电影也如厚重的纪实文学,抽丝剥茧,丝丝入扣。
20、《编舟记》——辞典编纂者
1、陈相回答:“因为怕误了农活。”
2、大家先欣赏一下,这个偈子通俗易懂,就是和尚在田里劳作,插秧,偶尔有感而发。首先敬佩一下。
3、不久后,陈相见到了许行,他们非常投缘,陈相很崇拜许行,甚至抛弃了自己以前的老师陈良,抛弃了与他所学的东西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4、有一天,陈相去拜访孟子,与孟子转述许行说的话,他说:“滕君虽然也算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不能算真正的贤君。因为贤君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有储藏的粮食,仓库里存放着很多财务,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