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2、荷花-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3、你是说这种句子的修辞吗,如果是,那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通感.
4、③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作者写作《荷塘月色》时,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作者一直为中华民族呐喊和斗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使诗人对于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因此当时作者心里不宁静。最后作者由江南采莲的旧俗,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朱自清的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如同“工笔画”的笔法,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6、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原文节选: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7、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8、这里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前途感到不明朗,满怀忧虑与希望的复杂感情。
9、、《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10、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用写女子娇美神态的词“羞涩”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1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3、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14、田田——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15、最后文末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以及《西洲曲》,更是由景入情的经典,具有文学上的艺术性与趣味性,这也是此文经久传诵的原因之一
16、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就这样来比喻荷花的,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7、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1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从正面直接用比喻描绘月光。
19、第五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原文节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20、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1、“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从树影的角度来写月光,这也是侧面描绘。
2、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时嗅觉与听觉沟通。
3、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着淡彩的光亮、斑驳的投影、流水般的梦幻这几个特点。
4、“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出了作者“不平静”的心理状态,点明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原因;第二部分写出了荷塘四周的环境,抒发了作者踏月寻幽的感慨;第三部分描绘了荷塘和月色的景致;第四部分描绘了历史上采莲的风俗,表现了作者因为荷塘月色而得到纾解的心境。
6、荷塘月色一文里作者用了动词“泻”,“浮”,“洗”还有“画”。
7、“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8、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9、第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0、《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
11、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2、《荷塘月色》的赏析:文章一开头先点出了诗人的写作原因,而后描绘荷塘的景象与荷塘的月色之美,又由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全文抒发了作者踏月寻幽的感慨,描绘细腻传神,表现了作者因为荷塘月色而得到纾解的心境。
1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4、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
15、“画”字用的最生动.这段话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了这些修辞手法,会把月光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仿佛荷塘月色就印在自己眼前,读了文字便觉得身临其境了.
16、总体特征是借景抒情。
17、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1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从叶子和花这两个角度来写月光,这是侧面描绘。
19、通感就是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类似的句子还有:
20、第四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原文节选: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另外如“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属于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也同样带来了情、景有机联系的效果。
2、②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3、《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4、“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
6、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像碧天里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
7、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景物描绘精雕细刻,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8、《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
9、第五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0、文中的情与景,主要是通过“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达到有机联系的。文中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句可谓是情景交融的名句。
11、⑤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